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易主(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第二百一十章莫斯科易主</p>

俄罗斯拒绝了中国伸出的橄榄枝,战火就还得烧下去。</p>

当然,七月底发生的这件事,对战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p>

首先,俄罗斯当局清楚认识到,继续打下去,俄罗斯肯定会流出最后一滴鲜血,而且不见得能够取得胜利。</p>

当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布鲁希洛夫辞职。</p>

客观的讲,这位才华横溢的俄军总参谋长,至少让俄罗斯多坚持了半年,如果不是诺日罗夫以及俄罗斯总统经常蛮横干预胡乱指挥,布鲁希洛夫甚至能够做得更加出色,让俄罗斯坚持得更久。</p>

可惜的是,布鲁希洛夫是当时唯一头脑清醒的俄军将领。</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在俄军中,只有布鲁希洛夫认为应该接受中国开出的停战条件,体面的退出这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挽救成千上万的俄军官兵,并且让俄罗斯保住战后复苏的基础。</p>

这一主张,直接断送了布鲁希洛夫的前程。</p>

事实上,当时俄军中,没有人可以顶替布鲁希洛夫,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当总参谋长。</p>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谁当上俄军总参谋长,谁就得背上战败负担,等于是做出自我牺牲。</p>

结果就是,在几个月里,俄军竟然没有总参谋长</p>

当时,俄罗斯总统让诺日罗夫直接指挥俄军作战。</p>

虽然这个安排让很多俄军将领不满,但是也没人敢提出来,因为谁都知道,不管谁来指挥俄军作战,结果都差不多。</p>

第二个影响就是,美国再次把俄罗斯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开始向俄罗斯增兵。</p>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向俄罗斯增兵,已经于事无补了。要知道,中队在攻下伏尔加格勒之后,在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就没有任何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了,占领莫斯科只是时间上的问题。</p>

客观的讲,美国应该做的是为俄罗斯战败做准备,即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在哪里构筑新的战略防线。</p>

朝这个方向想,就能发现,美军应该向中东增兵,而不是向俄罗斯增兵。</p>

原因很简单,在俄罗斯战败之后,中国在陆地战场上再无牵挂,将毫无顾忌的把地面部队派往中东,而下一个战败的就是以色列。除非美国打算退出欧亚非大陆,不然就得在中东顶住重压。</p>

美国要做的,正是通过向中东增兵,争取在俄罗斯战败之前取得重大胜利。</p>

</p>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美以联军能够在俄罗斯战败之前击败叙利亚,就有很大的可能说服土耳其参战,至少让土耳其更加倾向于支持美国。如此一来,中国在俄罗斯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就很难对中东战场造成影响,最多不过在伊朗取得下一场胜利。更重要的是,土耳其控制和欧亚大陆桥,也就能够抵消俄罗斯战败对东欧地区产生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东欧国家继续保持中立。</p>

可以说,除此之外,美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p>

可惜的是,当时美国肯定不可能丢下俄罗斯。</p>

原因就是,如果美国不向俄罗斯增兵,恐怕在中队打到莫斯科之前,俄罗斯就会选择光荣的退出战争。</p>

当时,已经有类似的征兆了。</p>

如果俄罗斯迅速战败,美国同样不可能在中东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也就同样会在中东战败。</p>

简单来说,不管有没有信心帮助俄罗斯渡过难关,美国都得拼出全力。</p>

由此,产生了第三个影响。</p>

在美国开始大举向俄罗斯增兵之后,魏成龙专程返回北京,牧浩洋则把虞世辉与蒋博文招了回来。</p>

最终,三位陆军将领约好,在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协同进攻。</p>

说约好不大准确,因为魏成龙是陆军参谋长,所以说应该是在魏成龙的部署下,陆军将在两个战场上同时发动进攻。</p>

按照约定,将由蒋博文首先在西奈半岛上发力,牵制住美以联军,随后虞世辉将在叙以战场与约旦发力,迫使美国向以色列增兵,魏成龙则将在八月份向莫斯科进军,并且在攻入莫斯科之后,向中东转移兵力。</p>

只是,最终的实际执行方式完全变了样。</p>

蒋博文确实在西奈半岛上发力了,只是战场不在苏伊士运河附近,而是在西奈半岛南端的一小块由埃及军队控制着的战场上,而且反击兵力也只有一个集团军,而不是两个,最终只牵制住了二十个以军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