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第一宇宙条约(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当时,黄瀚林承诺在一年之内,开辟出覆盖亚欧大陆的三条近地轨道,并且在五年之内完成全部清理工作,所有费用都由中国承担,而且中国将无条件的为缔结了同盟条约的国家开放近地轨道。</p>

在写成条约文本的时候,期限放宽了许多,前者放宽到两年后者放宽到十年。</p>

事实上,不到一年,中国就开辟出了三条覆盖亚欧大陆的近地轨道,而且还完成了赤道上空的清理工作,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打下了基础。</p>

速度如此之快,正是得益于反重力场技术。</p>

当时,中国科学家发现,反重力场技术不但可以抵消某个方向上的重力场,还能够加强某个方向的重力场。深入研究后发现,所谓的加强,实际上是以谐振的方式,把一部分能量转化成了重力场作用到物体上的势能,从而产生了加强现象。这一发现,为后来完善重力场理论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比如确定了重力场是直线作用的,只是在宇宙空间内,各个方向上的重力场相等后来发现,也不是绝对相等,因此重力场表现出在各个方向上作用到物体上。又比如,该发现证明了重力场是一种能量场,而且是具有波性的能量场,也就能够把重力能转化为其他能量,而这一理论上的突破,为随后的宇航动力技术突破打下了基础,并且开启了人类飞向宇宙空间的大门。</p>

只是,在当时,中国科学家的发现首先应用到了清理太空垃圾上。</p>

办法非常简单,即在太空垃圾运行的轨道上,逆向作用一个更加强大的重力场,使太空垃圾减速,然后坠入大气层烧毁。因为太空垃圾的运行速度必须高于第一宇宙速度,才能绕地球飞行,只要速度降低,就会在地心引力应该是指向地形的重力的作用下,导致飞行轨道降低,最终坠入大气层。</p>

显然,这避免了与太空垃圾碰撞。</p>

要知道,在全球自然灾害之后,人类为清除太空垃圾做的第一次努力,就采用了碰撞或者间接碰撞的方式,最终以失败告终。</p>

从理论上讲,要在离地面三百公里的高度上,清理出一条宽度为十公里的圆形轨道,只需要让清理卫星绕轨道飞行四千到五千次,也就是差不多半年时间,就能清除所有经过该轨道的太空垃圾。如果增加清理卫星的数量,还能缩短清理时间,具体关系是清理时间与清理卫星的数量成反比。</p>

由此可见,从理论上讲,只要中国能够制造出足够多的清理卫星,实际上只需要一年就能清理掉近地轨道上的所有太空垃圾。可惜的是,中国没法制造出足够多的清理卫星,因为反重力场材料的产量并不大。</p>

不管怎么说,在二零五六年一月发生的事情,特别是第一宇宙条约,为战后的世界格局打下了第一块基石。</p>

在该条约之后,才是中国的对美战略轰炸。</p>

在中国舰队前出之后,轰炸美国本土的不再仅仅是轰炸机,还包括舰载战斗机。只是与轰炸机比起来,战斗机的作战效率低得多,而且只能打击沿海目标,无法深入美国腹地,也就不是主要打击力量。</p>

此时,牧浩洋才开始考虑登陆美国本土。</p>

到一月底,在评估了轰炸结果之后,牧浩洋认为,最快在二月底最迟在三月初,就能够攻打美国本土了。</p>

当然,前提是保持或者提高轰炸强度。</p>

母祁铁给出的答复很直接:保持轰炸强度没有问题,而要提高轰炸强度,就得开辟新的前沿基地,或者是缩短轰炸机的作战半径。</p>

开辟前沿基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东太平洋上的岛屿都在北美大陆附近。</p>

如此一来,就只能缩短轰炸机的作战半径。</p>

似乎,这与开辟前沿基地是一件事,因为开辟前沿基地的目的就是缩短轰炸机的作战半径。</p>

显然,这不是一回事。</p>

除了在岛屿上建立空军基地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即海军已经使用过的办法,把几艘经过特别改装的平甲板超级货轮拼接起来,形成一座长度在一千五百米以上的海上基地,为轰炸机提供服务。</p>

一千五百米的跑道,足够战略轰炸机起飞与降落了。</p>

只是,这种设计时用来支持战术战斗机的海上基地,在支持轰炸机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没有可以容纳轰炸机的机库,也就无法对轰炸机进行维护保养,而且可供轰炸机停放的空间太少,一座海上基地最多搭载十架轰炸机。为此,海军就得改进海上平台,使其适合支持轰炸机作战。</p>

所幸的是,相关工作早已展开,而且已经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p>

第二百四十二章第一宇宙条约</p>

第二百四十二章第一宇宙条约,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