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技术互换与贷款(2 / 2)

刘文洪和德事jiao流团的商谈比较顺利,德国的军事jiao流团在参观了海军潜艇后,对这种先进的潜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于jiao换技术并无太大的异议,同意了华东自治政提出的用潜艇技术换取大型火炮炮弹鱼雷制造技术的条件。</p>

接着德国人又用一条重机枪生产线换取了华东自治政的掷弹筒bz26轻机枪mp18冲锋枪的图纸。</p>

若是以前,德国人肯定不会拿出这些技术的,要知道德国的武器在远东是很有市场的,问题是华东自治政的军事力量已经脱离了采购行列,而且华东自治政有技术进行jiao换。</p>

至于德国人感兴趣的飞机,夏钧并未把技术jiao给他们,这个时候的飞机还卖不到好价钱,要到一战爆后才能卖到更好的价钱。</p>

很快双方谈到了贷款和购买船坞的问题,在这方面,德事jiao流团显然无法做主,必须向德国皇帝请示。</p>

在贷款问题上,刘文洪提出,华东自治政需要一笔大额的低息贷款,如果德国能给他们贷款4亿马克,华东自治政可以派遣狙击军官帮助德国训练狙击手,而且未来华东临时政可以加大德国在远东的利益。</p>

在这个有些卖国的条件中,夏钧自然有他的考虑,等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了,这个条件也就作废了。</p>

不过出于维护国家信用的考虑,这笔贷款还是要还的,若是国家信用被糟蹋掉了,那么以后可就贷不到钱了。</p>

德国,陈轩宇带着军事jiao流团到了德国慕尼黑军事学院进行jiao流,他以前就在这所军校就读过,对这里比较熟悉。</p>

在这场军事jiao流中,陈轩宇提出了狙击手的概念,以及潜艇战空战的概念,这很快促成了贷款等谈判的达成。</p>

德国皇帝虽然很好战,而且也十分注重技术展,对于华东自治政提出的贷款要求,很快就批准了。</p>

不过前提条件是,这笔贷款的一半将用于购买德国的船坞设备等等。</p>

当德事jiao流团提出这个条件的时候,夏钧很快就拍板同意,很快这笔贷款就签订了下来。</p>

四亿马克大致上相当于一亿美元两亿复兴币,这绝对是一笔巨款,同时利息也只有3厘。</p>

</p>

就如何运用这笔贷款上,夏钧选择了购买船坞和一些军火生产线,德国人既然对他们开放了这些领域,自然要大肆采购一番。</p>

船坞是目前最需要的,马尾造船厂仅有一个万吨级船坞,而更小的船坞也没有几个,王成义得到通知,连忙亲自赶往德国购买船坞,以及其他造船设备,这次夏钧给他拨了1.5亿马克,而另外o.5亿马克则让陈轩宇在德国购买炮弹生产线。</p>

这2亿马克是可以直接动用的,而另外2亿马克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到账。</p>

自从袁世凯在北京担任大总统后,很快就遇到了资金上的难题。</p>

此时全国各省被那些土军头所掌控,税收根本收不上来,而满清并未给他留下什么钱,北洋军又要改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p>

于是袁世凯先向华东自治政提出了紧急贷款3oo万元复兴币的要求,这笔钱将用于把国会迁移到北京的费用。</p>

迁个国会要三百万元,这花费还真是大的可以,夏钧把行政中心迁到杭州,那么多部门也仅用掉了两百万而已。</p>

夏钧纳闷,给袁世凯回电报问:迁移国会耗费何故如此之巨</p>

结果袁世凯的电报上说,国会议员需要工资,急需一笔贷款。</p>

真是官僚,不过夏钧为了得到之后的军火采购,还是让华东银行给袁世凯贷了这笔钱。</p>

现在中国看似统一,不过却处于一种行政分裂状态,湖北湖南的黎元洪谭延闿就不用说了,两个都是旧官僚,山西的阎锡山也是旧官僚,特别是黎元洪,此时正在与革命党进行残酷的争权夺利,连月内就杀掉了三十几个革命党人,而且数量还在上升。</p>

江苏安徽广东则在革命党人的控制之下,而云南都督蔡锷则是立宪派,华东自治三省自然就不用说了,这是光明正大的自治。反正大小省份,没几个是袁世凯能够把税收收上去的。</p>

袁世凯此时正在改编军队,是需要军火的。</p>

夏钧的军火公司开张已久,并未拉到什么生意,当然也和枪炮品种不全有点关系,不过和德国人签订了一系列的技术互换和采购之后,这样的情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p>

第一更到</p>

下面会加快剧情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