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行商陆贾(2 / 2)

明贼 五味酒 0 字 2021-08-22

这个“万一”鲁之藩可不愿说出来,既然自己辱没了气节做了投降之举,所求者便只剩下名利二字,只要能辅佐一圣主安得天下,便是遭万世唾骂又如何?鲁之藩选择了多尔衮,他的命运与多尔衮便如拴在同一根绳子上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不吉利的话说不出口。

多尔衮只让他耐心一点,几日之后事情自见分晓。这一回他前所未有的坚持己见,并没有因为鲁之藩的反复劝说而妥协。无奈之下,鲁之藩拂袖告退。

刚刚回到自己的府邸,却有仆役来报,蛮子行商求见。

所谓的蛮子行商当然是只明朝行商,出于未雨绸缪的准备,鲁之藩受多尔衮的影响,对这些明朝的行商也甚为看重。清廷位于关外一隅之地,物资匮乏,粮食产量也极低,根本就不够供应与日俱增的丁口。由此这些行商们就成为了保持清廷稳定以及强大,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年后,皇太极甚至还大规模的对几十家晋商贷了大笔的银子,这种不计成本代价的方法,只为激发行商们由明朝往关外运送粮食物资的积极性。

受此启发,鲁之藩也在积极笼络培植能为多尔衮所用的行商,毕竟掌握了大批的财货供应之道便等于掐紧了清廷的权力之颈。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谈何容易,多尔衮目前大权旁落,又被发配到了广宁这个弹丸之地,怎么会有行商那么不开眼来找他们合作?

鲁之藩没少受了行商们的敷衍应付,只是人家摄于他毕竟是清廷贝勒的包衣奴才,出于留得一线好相见的想法,这才假以辞色。一番运作下来,银子没少花,但肯入彀的行商却没有半个。在行商们看来,即便不从奴酋那里讨得便宜,不还有个礼亲王么?人家位高权重,搞的商路赚的银子一点也不比奴酋要少。为何来找个落架的贝勒?

也算是老天开眼,也可以说事有巧合,这一家晋商却是姗姗来迟了,进入六月间才来到辽东,不论皇太极也好礼亲王也罢,手里面能贷出去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据说其中还有了一些不为外人道的波折,更是将手攥紧一分银子也不往外放了。

那晋商无奈之下,不知从何处听说了多尔衮的门路,竟然不顾路途颠婆难走寻到了广宁城来。双方一拍即合,鲁之藩当即便同意可以与之商量,在请示了多尔衮之后,便约了时间再详谈一番。多尔衮也允准,可以预先贷出白银二十万两,却交代了只优先收购大明朝的粮食。

“小人陆贾见过大老爷!”

鲁之藩对这个叫陆贾的晋商甚为热情,立即让他落座又命仆役沏茶倒水。原因无他,只因两人都是榆次同乡。时人重乡情,尤其背井离乡的鲁之藩在化外异域能得遇同乡,更是倍感亲切珍视。

“贝勒已经亲口许了你二十万两的白银,可不要让贝勒失望啊。眼看着麦收时节就到了,回去正好将粮食收上来。”

陆贾却是倒吸一口冷气,竟然拒绝道:“如果贝勒只让小人收麦子上来,小人这银子还不如不贷了。”

鲁之藩有几分愠怒,如此大事岂能儿戏反复,但还是平心静气的问他因由。陆贾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双手一摊,道:“实话说,岂有有钱不赚的道理?小人就是接了这二十万两银子也无妨,可真真是达不到收粮的要求,最后贝勒白白损失了银子,受连累的还不是老爷您?”

“何出此言?”

“老爷不在关内,有所不知,今年山西、直隶的麦子怕是要绝收了,百姓们连吃的嚼口都没了,哪里还能收到多余的粮食?”

陆贾的诚实让鲁之藩一阵感动,如今这年月,如此重信义之人可不多见了,尤其对方还是个商人,都说商人重利轻义,今日看来此话似乎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陆贾见鲁之藩似乎认同了他的说法,又道:

“现如今,除了粮食,在大清的土地上,还有另一样东西销量极佳,粮食不成,运来此物,准保贝勒赚的盆满钵满,至少翻上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