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帝国迟暮(2 / 2)

“会长安好。”两人一起问候着,都是当年的福利社出身,忠诚问题无需怀疑。</p>

但是看其气度,钟泱就知道两人有着城府,没有这样的特制和技巧,也不会被派往国外,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对于这些亲信,他的态度也是宽和:“情况怎么样了?”</p>

“这里是初步整理出来的报告,组织在西欧个主要列强国家,都建立起了办事处。”公瑾地地上了手中厚厚的文书资料,这名年轻人的脸上,透露出了与年龄极不相符的沉稳干练,想来是受过专业的训练,并且自身也是资质过人。</p>

端坐于座首,认真翻看手中的报告,钟泱也在熟悉着这个世界的列强实力概况。毕竟不是原本的时空,能有多少未来可以预见亦未可知。更何况,史书上的东西,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可尽信啊。</p>

自从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获取海上贸易霸权,再到1940年率先完成工业**,大英帝国便开始掌握着人类新时代的命运。高坐于天空的王座,瓜分这广袤的世界,摧毁文明,掠夺土地、奴隶、财富,以及一切可以抢夺的东西。</p>

到1897年维多利亚统治60周年的钻石庆典时,“大英帝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帝国的疆域达到2430万平方公里,到1909年其疆域更达到3072万平方公里——此时的“大英帝国”控制了我们这个星球上25%的土地面积——面积是法国的3倍、德国的10倍。</p>

当时,英国在全球控制的人口也大约是这个比例——总计4.44亿。此时的英国不但控制了大部分非洲,可控制的还有远东的马来西亚、新几内亚、库克群岛等地盘。</p>

英国当时有这样一个统计数字:女王控制着一个大陆(非洲)、100个半岛、500个海角、1000个湖泊、2000条河流、1万个岛屿。当时英国发行的一枚邮票显示了英国在全球控制的版图。邮票下面有这样一行文字:“我们拥有历史上最广阔的帝国。”</p>

不仅仅是版图,在金融上,“大英帝国”更是世界第一。</p>

到1914年,帝国鼎盛时期,英国在海外的投资达到了38亿英镑,比当时法国的海外投资多一倍,是德国海外投资的3倍。</p>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有如此多的海外投资。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的海外资金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4.5%-7%左右。而英国通过股市融资又大量投资到美国和英国本土。</p>

而英国当时如此巨大的海外投资又相当分散,其中只有6%投资在欧洲,45%投资在美国和其他白人占多数的殖民地;1/5投资在拉美、16%投资在亚洲、13%投资在非洲。</p>

当然,英国的海外投资也有丰厚的回报。在1870年到1913年,英国海外投资收益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3%。</p>

“自由贸易”可以说是伴随着英国对外扩张的“自由贸易”,英国又扩张了帝国的影响,控制了世界更多的资源。通过武力和商业谈判,英国在19世纪已经与拉美、中东、北非、大洋洲等地签署了贸易协定。</p>

“自由贸易”对在银行、保险、船运、技术和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英国似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对外贸易的60%是与欧洲以外的国家进行的——英国自己的数字称英国进、出口之间对英国有益的利差大约在10%左右。</p>

而有英国史学家认为,这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竟然是在不经意间打造起来的。</p>

一个叫约翰?罗伯特?西利的人似乎成了第一个“冷眼”看帝国的英国人。这位牛津学者在1883年突然出版了一部有关1688年到1815年“大英帝国”历史的著作——《英格兰的扩张》。该书一上市就火爆异常,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销售了8万册,并且到现在仍在刊印发行,足见其影响之深远。</p>

看着这里面记载着的数据,虽然有着误差,可在大势上也的确如此。一战以前的英国,被众多的鲜花和赞美所围绕,即便是遭遇了与德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那一场战争,国势开始滑落。</p>

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英国人依旧保留着内心之中的高傲,根本不愿意相信庞大的日不落帝国,不相信这座冰山正在消融。</p>

但从报告书中,钟泱早就看出了这个老牌列强的日暮之色。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其经济力量的衰退。</p>

一战之后,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已经让位于美国。即便还未沦为二流国家,可早已相去不远。从表面看,似乎是战争让英国从顶峰跌落下来,其实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就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态。</p>

尽管绝对实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地宫的情报分析师们认为这一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对组织理解为何英国从强国地位上滑落至为重要。</p>

这首先的一点就是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英国虽然作为第一次工业**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额。</p>

所以第一次工业**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英国在1870年前或许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而第二次工业**无论从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业**所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国家更为关键。</p>

然而,第二次工业**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即便是英国发明的先进技术,也因工业界的保守思想而没有发生积极作用。</p>

可以说,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机制,它们并没有跟在英国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精髓,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p>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中的领导权,不仅依靠着煤和铁,也与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发明息息相关。同样,德国和美国的发展也与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紧密相连。</p>

这对于钟泱想要在中国开展工业化道路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人的错误和教训,必须引以为鉴。</p>

其二,英国的资本阶级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p>

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展,英国仍能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但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了。当然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p>

但当前的情况是:哪个国家在新兴工业部门占据优势,它就可以开拓新兴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惯性力量,造成英国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方面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因此英国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低,其产值到1903年只占工业总产值的6.5。</p>

其三,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其中美洲占37,已经超过在本土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19。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p>

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并且形成了国内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依赖性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英国经济必须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必须确保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p>

一旦这些条件改变,经济的依赖性必然成为一种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这在后来发生的两次大战中得到了印证。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的,英国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是一种战略弱点。</p>

翻看着这一页页的资料,钟泱也陷入了自己的沉思之中。大英帝国的迟暮之态,深深的震撼着钟泱的心灵,腐朽的制度,足以让人对之惋惜,并且作为前车之鉴。。.。</p>

更多到,地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