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瞧出端倪(2 / 2)

印军士兵即将要面对的。可是巴军防御阵地上凶猛的洪流iii型通用机枪,这种能发射7.62毫米机枪子弹的武器。在它的交叉火力扫射下,可不是闹着玩的。</p>

7.62毫米的机枪子弹,威力固然没有炮弹那样惊人,无法用一发就带走数条乃至数十条性命,也没有无处不在的破片风暴。</p>

可事实上,一百一十挺通用机枪,前或左右上下交叉布置,构成了严密的死亡禁区,就像用子弹编织而成的一张大网,不断的吞噬着人的性命。</p>

每分钟660多发的射击频率,外加穿透力惊人的7.62毫米机枪子弹,在点燃后的火药推动下,已然足以撕碎印度步兵的血肉之躯。</p>

被打碎的头颅,被撞断的手足,仅仅是从侧面划破肚皮,就像被锋利的刀刃砍到一样,内脏流出,血如泉涌。</p>

还未等到这些印军士兵扑到阵前,就死了一大半,而剩余的人,才得以靠近在了巴军机枪阵地的前面。不少人,都连忙寻找躲机枪和炮火射击的死角,然后躲进去,不敢随意动弹。</p>

在外面,到处都是洋溢着惨叫、枪鸣、炮轰还有泥土坠地的声音。</p>

在火炮和机枪这些战争机器的面前,人的力量何其卑微,就如同随时都会熄灭的烛火一样。</p>

很显然,猪突式肉弹冲锋战术失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印度东路军的指挥官清醒了不少,他开始意识到缺乏装甲保护的步兵,面对如此的猛烈的炮火和机枪阵地,是无能为力的。</p>

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集团冲锋,简直就是自杀,果然还是必须要派出装甲部队,才能有效的与步兵互相协同,然后冲破敌人的阵地。</p>

其实,这两种战术在二战期间就已经被证明是无比愚蠢的。</p>

日本的刺刀战在面对美国和苏联时,成了无限送死流战术。而英法等国让坦克配合步兵,结果被德国的纯机械化洪流打得屁滚尿流。</p>

而印军指挥官无搂习过多少经典的战术,都很难掌握战争的精髓,因为印度,已经太久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了,也没有遇到过像样的对手。</p>

东路军的主将左顾右盼,还是舍不得将昂贵的“阿琼”和m-60投入到这样的消耗战之中。只好退而求其次,下达命令,从其中四个独立装甲旅之中,抽调出一部分次等货色来配合步兵的行动。</p>

结果,在一番挣扎后。140辆波兰制造的t-55坦克被拿出来,在这些坦克的掩护下,机械化步兵师本身所装备的БmП-1和БmП-2步兵战车也装上了1个整编的步兵团。然后就向着把军阵地发起了第二次冲击。</p>

真别说,这一招倒还是挺有效的。</p>

虽然巴军的应对也很迅速,后排的火炮手在得到来自前沿阵地的报告之后,也非常及时的将高爆弹换成了应对装甲单位的穿甲弹。…,</p>

可这一来一回。就花了不少的时间,让印军钻了空子。</p>

要知道,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是相当快的,而巴军的炮火却无法跟得上印军坦克和步兵战车前进的速度。</p>

最终,印军在付出了30辆坦克和20辆步兵战车被的代价之后。才得以成功的突进到了巴军防御阵地的最前沿。</p>

在这个时候,巴军阵地上所部署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了,甚至就是为了等这一刻,巴军的武器储量相当惊人。</p>

在巴军的防御阵地上,他们配置的反坦克炮全都是105毫米口径的平射炮,射击时弹道平直,容易瞄准。</p>

而且,这种反坦克炮所发射的炮弹。几乎全都是可以垂直击穿印军坦克的正面装甲。更何况。巴军所使用的炮弹可全是中国武器制造商所生产的贫铀穿甲弹。</p>

别看这种反坦克炮的口径不是很大,可用来对付印军的t-55坦克的却是绰绰有余,即使是最厚实的正面装甲,恐怕也顶不住一炮。</p>

至于装甲厚度尚且不够40毫米的БmП-1和БmП-2步兵战车,在这种反坦克炮面前,就完全是一捅就破的纸葫芦了。</p>

至于少量的m-60a3主战坦克。10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对于这种装配了外挂式反应装甲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威胁不大。</p>

可巴基斯坦也不是没有准备,一些反坦克导弹就专门是用来对付这种难缠的敌人。而且巴军利用地形的优势。在几个向外突出的高地上,设置了大量的反坦克导弹伏击阵地。</p>

这些反坦克导弹。可是专门挑m-60a3薄弱的侧面装甲和履带下死手的,通过战后的统计数据表明,这么做的效果还算不错。</p>

在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化防御打击之下,印军损失了近50辆的t-55以及14辆m-60a3,甚至还包括了近半数的步兵战车。</p>

如此巨大的损失,换来的只是巴军的弹药消耗,印军依旧未能突破巴军的当面防御阵地。而由于伤亡太大,部队士气下降到了临界点,东路军的总指挥也只好下令,让残余的部队撤出战斗。</p>

双方你来我往,进行了一连串的攻守较量。</p>

印军方面,损失了将近200辆装甲车,还有两个成建制的步兵团,损失不可谓不惨重。而作为防守的一方,巴军在印军的第二次攻击浪潮中,前沿阵地在也损失了将近一个团的兵力,包括大量的军用物资被消耗掉。</p>

印军的坦克炮和火炮,还是给巴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p>

不仅如此,巴基斯坦方面精心构筑的反坦克阵地被摧毁了一半以上,其中前两个防区受到的破坏最为眼中,连基本的防御体系都已经难以维系。</p>

所以,在印军撤退之后,巴军也抓紧时间休整,放弃阵地的前沿,转为退守到两个剩余的高地上,在第二防区的末端重新构筑新的阵地体系。</p>

因此可以说,现在这样的情况,印巴双方的胜负还不好确定。</p>

从损耗的角度上来将,印军此战的损失明显要比巴基斯坦方面大上许多,并且在局面上依旧处于下风。</p>

可从整体局势来看,这样的损失对,于在兵力和资源上占据较大优势的印度而言,并非伤筋动骨。只要重新整顿兵力和时期,印军的战力对比于巴基斯坦还是能够占着上风的。</p>

同时,东路军的一部分目的也算是达到了,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是成功的迫使巴军退守至第2防区的末端。</p>

虽然未能完全达成了原本制定的战术意图,但至少实现了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印度东路军依旧有力量组织起足够规模的攻击阵型。</p>

前面这两次攻击失利,也让印军的指挥官对巴军的战术执行能力有了新的认知,开始意识到,发动大规模的集团化冲锋在这样的地形上是不合适的。</p>

这里前宽后窄,十分不利于发挥印军的兵力优势,如果非要硬来,反倒给了巴基斯坦可乘之机,让敌人得以在局部上占据兵力的优势。</p>

这两次攻击行动,使得印军方面搜集到了不少有用的巴军情报,其中一个就是在这道防线上,当面的巴军并没有配置装甲力量。从对方不予反击和追击来看,对方的兵力也不是很足,否则不会在胜利之后马上就退守到后面的防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