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敲响门阀的丧钟(下)求首订(2 / 2)

从中央到地方,朕这回连最基础的亭长都要攥在自己的手里。</p>

就不信你们这还不反!</p>

然而…………</p>

四天之后,天子的诏令传回尚书台,传到了荀彧的手里。</p>

而在看到诏令内容,以及印刷术的神奇之后,荀彧却是仰天长叹了一声:此真万世之法啊!</p>

然后又看到上面说,让他作为尚书令做出表率,让他交出他们荀家的尚书及相关独家注解之后……</p>

“我荀家何德何能,竟让天子如此恩重,如此善待啊!彧,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陛下重整河山,树万世之基业。”</p>

说罢,荀彧大礼跪拜,对着徐州的方向三跪九叩了起来。</p>

同样作为司马府曹缘留守于许都的荀悦诧异道:“文若这是何意,我……莫非是没看懂其中的深意不成?交了家学,咱们荀家何以立身?”</p>

荀彧起身道:“你这脑子反应的有点慢了,天子这封诏书之中的深意,你,没看明白么?”</p>

“这个么……似乎是明白,又并不是那么透彻,还请文若解惑啊。”</p>

“也罢,其实这道理并不难,你只要稍微多想一想,其实也能想到,不过我还是跟你说了吧,天子的意思是将天下士族的家学全都收集起来,在去芜存菁编成所谓的建安大典,供天下人学习,此乃万世之功业啊。”</p>

“是啊,这印刷术配合天子改良的造纸之术,果然是神奇,只是……这天子明明是一视同仁,如此做法,怕是这天下大部分的士家都要烟消云散了。”</p>

“你也说了,是大部分,剩下的一小部分,可是要随着天子一起名垂青史,铸万世基业的。”</p>

见荀悦还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模样,荀彧索性将话说得透彻了些道:“咱们家的立身之本是什么?”</p>

“当然是尚书啊。”</p>

“以尚书为例,整本尚书一共也才两万多个字,两万多个字,换算成故事画本,都不够讲半天的,咱们凭什么就能以此来作为立身之基?”</p>

“自然是咱们荀家世世代代为这本只有两万多字的尚书所批下的几十万字的注!这里面全都是咱们荀家历代先贤环海沉浮一生的心血啊!天子要咱们交的,当然不可能是只有两万多字的原版尚书”</p>

“我再问你,整个大汉王朝有多少个家族是研究尚书的?谁家还能没个几十万字的注解呢?这些注解咱们虽然没看过,但想来,必然与咱们家的注解有重复的地方,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你说,他孔融编纂大典之时,将要以谁的为准?”</p>

荀悦也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啊,我明白了,天子这次可是有名诏,让咱们家最先交家学,如此一来,大汉其他研究尚书的士家就只能吃咱们荀家的剩饭了,如此只需二三十年,提起尚书就只有咱们荀家了,咱们荀家将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啊!”</p>

</p>

“另外这建安大典再怎么大,也终究是受体量限制的,这考试,将来注定会是越考越难,到时候这尚书的解释权,岂不是尽在咱们荀家的手里?到时候咱们荀家岂不是要和孔家一样,代代出大儒了?天子意欲以考试的方法来选贤,可考试是人来考的,总要有人出题有人判卷,有人来评判学问,这……咱们家岂不是也要成门阀了?”</p>

荀彧点了点头,道:“天子不喜门阀,咱们这种门阀和袁、杨这种不同,或许应该叫学阀才比较合适,天子此策,当真是深谋远虑的万世之法啊,他是在告诉天下士族,先来的吃肉,后来的喝汤,至于那些投效的晚,后来都赶不上的,呵呵,那就,灰飞烟灭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