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合一)(2 / 2)

刘晔也真的是不负众望,真的给研究出来了。</p>

刘协先后试了刀砍、锤砸、箭射等多种方式来检验铠甲,差不多弄明白了这东西的原理。</p>

这藤甲的制作工艺也算是非常简单,就是用青藤来编织成铠甲的样子,然后用桐油泡两天,两天后拿出来晒,晒干后再用桐油泡,泡完再晒,如此反复十余次铠甲方成。</p>

经过反复浸泡桐油和暴晒的藤甲非常的有韧性,穿在身上也是不贴身的,这玩意穿身上就像穿了个弹簧一样,面对砍击和锤击都有着本不错的防御力,也足以抵挡一般弓箭,比之筒袖铠也差不多了,甚至还没有上半身无防护的缺点。</p>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在面对刺击的时候表现稍弱,尤其是面对骑兵突刺时一扎就透,和没穿也差不多。</p>

至于怕火,这就是神经病了,铁甲也怕火啊!真让人家整个火烧连营,穿什么甲又能有什么区别。</p>

“制了多少副?成本几何?”</p>

“试制只有六百副,成本主要就是桐油,相比于筒袖铠来说可以算是很便宜了,而且编织铠甲可要比制作鱼鳞甲容易太多了,一般的篾匠都能干,稍微教授一下,普通妇女也能编,以朝廷如今的威望,直接发动百姓帮着咱们制铠就行,不过……”</p>

“不过什么?”</p>

“不过我们找不到那么多的青藤啊。”</p>

这藤甲肯定不会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但几千年来从来也没能成为主流铠甲的原因也是如此。</p>

这东西的制作方法确实很简单,青藤这东西确实很便宜,桐油也不贵,但青藤这玩意多产自山上,国内哪里的山最多?那肯定是益州、荆南、和江东了。</p>

可问题是这些地方产青藤,却不产阳光,晒制藤甲必须要在连续的大晴天之下暴晒才能让桐油渗入,可特么这些地方哪有大晴天!</p>

所以为了等晴天,这藤甲在南方的多山地区可能两三年都晒不好。</p>

偏偏这玩意耐久还不高,穿不了多久可能就废了。</p>

北方太阳多,但是青藤少啊,至少不太方便大规模的收集。</p>

刘协想了想道:“必须要青藤么?如果……咱们把筐给拆了呢?行不行?”</p>

“那效果会差上一些,但至少防普通箭矢的远射没问题。”</p>

于是,刘协又下令在朝廷控制地区内开始收筐。</p>

万万没有想到,短短数日之后,愈来愈多的百姓自发的带着干粮来到了许都城下,把位于郊外的将作监都给堵了。</p>

刘协听说这事儿后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因为收筐收出民怨来了。</p>

这种事儿很难讲的,宋徽宗不就是因为收石头收到天下大乱的么?</p>

于是他慌慌张张就跑来了,然后就是老套的,百姓两侧让路后跪伏余地山呼万岁的场面。</p>

“发生了什么事,去问问,是不是有民变?”</p>

关羽点了点头,亲自打马去问,不大一会儿,却是神色古怪地回来道:“问明白了天子,这些人都是篾匠。”</p>

“篾匠?”</p>

正诧异呢,就见人群中一个颤颤巍巍的白发老头拄着拐杖走了过来,高喊道:“老人家,快快请起,到底这是发生了何事?你可以说出来,朕一定会替你们做主的。”</p>

老头摇了摇头,露出满嘴已经悉数脱落的牙齿,道:“草民是叶县一代的一名普通篾匠而已,我们听说朝廷啊,在大量的收筐,说是为了打败袁绍,我们就想着,既然大量的收筐,那一定就需要篾匠吧?老头子今年七十有六了,一不能上阵杀敌,二不能运粮铺路,但我做篾匠做了几十年了,手还行,我什么都能编啊。敢问朝廷到底要编什么?也让我这老朽之躯,为国效力啊!”</p>

老头说完,又朝着刘协去拜大礼,刘协连忙亲自将其扶起。</p>

“是啊天子,我们都是篾匠,我编筐编的可好了。”</p>

“也让我们为国效力啊!”</p>

“为国效力,为天子效力~”</p>

“俺变筐编得可好了,天子您管饭就行。”</p>

“天子咱朝廷还缺藤条不?俺们把家里的藤条都背过来了。”</p>

…………</p>

一浪接着一浪,各种简单却质朴的口号此起彼伏,刘协甚至都听不清楚他们。</p>

良久,刘协后退一步,深深地就朝着众人鞠了一躬。</p>

“朕,代大汉谢谢你们了。”</p>

这一个鞠躬却是把这些篾匠们都给鞠得有点愣住了,好一会儿才有人高声呼喊道:“天子仁德,大汉万年!”</p>

“天子仁德,大汉万年”X好多好多人。</p>

见到这一幕奇景的刘晔死死握着手,却是心中感慨。</p>

当年,刘勋若是在庐江有此一半的威望,也不见得就打不过那位江东小霸王啊。</p>

正胡想联翩呢,就听到天子正在叫他:“刘晔?刘晔?想啥呢?”</p>

“啊?啊,天子,没想什么。”</p>

“给朕搬个凳子过来。”</p>

“啊?”</p>

“今儿天好,就在这编吧,正好朝中也没事儿,我也帮着一块干点活儿,我虽然不会篾匠,但打打下手,至少是拆筐我总是会的。”</p>

“天子您……您怎么能做此贱业?”</p>

“哪有什么贱业贵业,凭手艺吃饭,凭手艺报国,怎么能说是贱业呢?去找个胡凳来吧。”</p>

过了一会儿,刘晔找来许多胡凳,刘协先让最开始说话的老头儿在自己身边坐下,自己又拿了另一个胡凳坐下,真诚地问道:“老人家,我们要藤条是要编将士们穿的铠甲的,要不您来简单教教我,这藤筐要怎么拆?”</p>

老头受宠若惊,但刘协却执意要学,刘晔也连忙名人拿了几十件成品过来,又让监中大匠去教授这些篾匠们怎么编。</p>

都是成手篾匠,编盔甲说实在的也没什么复杂的,这玩意轻,不用考虑受力也不用怎么考虑灵活性,说白了编上就行,比编个筐并没有复杂到哪去。</p>

于是很快,这就编上了,刘协身边的宿卫们一见天子都坐下编上了,于是纷纷也干脆或蹲或坐在了地上,开始编了起来。</p>

比较诧异的是,关羽这样的猛人居然也会篾匠活儿,他居然不是拆筐的那一拨的,而是编铠的那一拨的,刘协拆下了的藤条直接就递给了他,手脚特利索。</p>

没多大一会儿,却是伏氏带着宫里的宫女出来了,跟刘协请了个安之后也加入到了干活儿的队伍中。</p>

据说事后因为这个,在娘家坐月子的曹曦还被曹操狠狠的骂了一顿。</p>

你要不是有个好爹,你在宫里早待不下去了。</p>

又过了一会儿,张绣带着禁军,种辑带着宿卫也来了,不过他们显然都是不会篾匠活的,打下手肯定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于是纷纷找来木棍,布匹等物开始为这些篾匠们搭建简易的窝棚,埋锅造饭等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p>

这一编,就编到了晚上,而在编织的过程中陆陆续续的这个干活的篾匠大军却是越来越大,第一波来的都是附近的,说白了就是颍川的,下午的时候南阳的和兖州部分地区的,一直到晚上居然还有人来,甚至连徐州人都来了。</p>

等到天黑以后这活儿干不了了,刘协才腰酸背痛的起身,再次对着已经密密麻麻许多倍,一眼甚至都望不到边的篾匠队伍,深深的鞠上一躬,道了声谢。</p>

…………</p>

而与此同时,袁绍那头也在积极的进行着秋收,同时以邺城为根据地,大量的打造铠甲和兵器,这一点大家都一样,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最后的准备,开始调集大军南下。</p>

校事府情报,说是袁绍现如今已经在邺城征辟了六万人了,其最终率军南下的主力很有可能会超过十万人。</p>

另外,胡乌桓校尉阎柔也已经率领着乌桓骑兵南下了,倒是没有匈奴使者说的那么夸张,应该不会超过无完人,至少蹋顿没有亲自来。</p>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准备时刻,风,却是先从汝南吹起来了。</p>

吹风者,吕布是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