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星富投资(2 / 2)

香港作为远东最大的金融城市和世界著名自由金融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高手。但在前不久结束的亚洲金融风暴里,香港金融业可谓是哀鸿遍地,许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失业跳楼。星富投资趁机大肆招聘了一批金融精英,相比中星集团旗下其他企业的人才荒,它大概是人才储备最充足的了。而星富投资收购了山一证券和国内外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后,业务范围也由当初单纯的股票期货投资业务扩展到提供承销上市公司股票、买***际大宗商品期货、银行存贷和保险公司等几乎全频谱的金融服务。业务范围和和执业水平在亚洲领先,即使在世界上也属于排名靠前的大金融公司了。</p>

星富投资经过一连串的收购,把香港百富勤、国内的深发展银行、深平安保险以及***山一证券、印尼中亚银行等多家公司组合在了一起,这些企业本身都是在当地的上市公司,并且有的陷入经营困境,有的甚至破产摘牌,对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说还没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对于集团重组后的股权安排也一直拖延,当然中星集团其他企业也多少存在这个现象。</p>

去年中星集团年终会前,以星富投资为代表的各公司就提出利用基本整合收购企业业务和人员的机会,各公司除星斗研究院外都升级到集团公司,并将旗下优质资产整合后包装,在世界一些著名的金融城市上市。一来是随着中星集团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张到北美和欧洲市场,下一步就是向世界进军,原来只在香港上市的格局未免小了些。另外升级为集团后旗下一些上市公司的业务重合,而且原有公司的架构对于新股增发和公司债券评级等都有影响。所以星富投资已经选中除香港外,同时在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地上市,这样一来,星富投资集团将不再只烙有香港的印记,而是以全新世界的星富投资集团的名号出现在世人面前。</p>

对于他们的雄心勃勃杨星并无置评,中星集团各公司虽然互相制约,但是作为最后决策者的杨星却和维珍集团的布兰森一样在管理上喜欢无为而治。杨星一向认为他只需要考虑集团战略发展方向即可,他并不是超人,只是拥有一些重生前的经历,事必躬亲他并不认为能比手下这群精英群体做得更好,所以他很少对下属公司具体的经营策略提出意见,而且他也不想一直给手下当保姆,只有在激烈竞争中磨砺出来的才是人才。</p>

现在有他看着,很难在大方向上出错,但是一旦过了重生期,或者他意外退下来了,他不希望花费了大量心血建立起来的中星帝国转眼土崩瓦解,所以对于手下的雄心他一般都是鼓励,因为无论胜败都是一份难得的经验。只有事态严重到无法收拾时,他才会出手帮助。</p>

但既然现在要编造骗局,他和手下一致认为最好抢在3月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崩盘之前把各集团公司的海外上市计划提前,因为一旦美国股市暴跌,对于国际市场上的公开募股(ipo)非常不利。</p>

既然杨星如此笃定的判断纳斯达克会崩盘,如果能抢在之前用上市的资金押重注赌纳斯达克期指卖空,这种手法简直和当年亚洲金融风暴前星富投资的做法如出一辙。在场的众人都是经历过那场风暴的,无论是赢家还是输家都记忆犹新,心中不由都升起兴奋地神情,这可是难得的金融战役,他们对杨星的判断深信不移。经过亚洲金融风暴中几场货币大战,到之后的港币保卫战、以及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动荡,杨星处处料敌机先,可以说在他们心目中杨星是不会犯错的,于是除了考虑骗局外,还摩拳擦掌的准备在金融市场上大干一票。</p>

连续和公司高层开了十几个小时的会后,杨星和星富投资的部下基本对于“收购富士银行”的骗局达成了共识。杨星打算回去再考虑一下后回复沈长征,既然想让中央配合他的想法,少不得要把中央交代下来的事情办好,无论是香港电讯的收购还是让来常新主动投案自首,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他正冥思苦想,却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p>

坐在中环一家咖啡厅里,杨星盯着面前局促不安的莎丽美和她身边一名带着好几个小孩,皮肤黝黑的中年印度籍男子,默默听她介绍。“这位是我失散多年的父亲,他们是我的弟妹。”莎丽美声音有些紧张,尽管两人经常“赤诚相见”,但对彼此身体的熟悉远远超过了心灵的交流。当初她是被作为一份礼物送给眼前的男人,她当时并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任凭命运的支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