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亥时。
曹州,宋义王孟海公治所。
孟海公,曹州济阴(今山东定陶三月,孟海公在周桥聚众起事,短短数月之间,聚众三万余人,控制曹、戴二州,即今曹县、成武、定陶一带。
遇见朝廷讨贼,若官兵势大,孟海公就率众躲入大山深泽,若官兵势小,孟海公就率军出击,占据当地郡县,因其为人豪爽重义,曹州又是其老家,故而跟随他起事的那些人大多为曹州本地人,因此,孟海公部并未大肆劫掠乡里,到是为了保护乡梓,不但和被打败的溃败隋军作战,也和那些劫掠四方的流贼火并,深得曹州人拥戴和支持,由于民心所向,不管是哪路豪强,不管他的实力如何强大,进入曹,戴二州,就算暂时将孟海公驱走,最后,也会被其逐出这两地。
瓦岗李密气势正盛时,瓦岗军也只是西进东都洛阳,而不是东向进攻曹州,只是派出使者前来曹州与孟海公结盟,孟海公也识得大势,知道和瓦岗军硬抗没有出路,于是,向李密派出使者,言辞卑下,降了瓦岗李密,打上了瓦岗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控制曹,戴二州的仍然是他孟海公,李密也只是名义上拥有这些地盘而已,与其说孟海公是降了李密,倒不如说他是李密的盟友,并且,这盟友与他还有一些同床异梦。
在和宇文化及激战。与东都王世充决一死战时,李密自以为稳操胜券,并没有命令孟海公率军西进前来参战,当他一败涂地之后,再发檄文,派出使者命孟海公西进。这时,孟海公却不再搭理他了。
孟海公这个宋义王地称号,乃是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之后才自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就知道孟海公其人对大隋王朝其实还是抱着些许希望的。
这和其人的出身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
孟家是济阴地豪族,孟海公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满脑子的士大夫思想,是那些变民军头领中少有的读书人。他之所以起兵反隋,一是为了驱逐与他家有仇的当地县令,二则是为了保境安民。
天下大乱,流民众多,变民军和官兵之间,变民军和变民军之间,为了权力,为了金钱,为了美女,为了地盘。打过来,杀过去,民不聊生。
老百姓若要保护自己,唯有拿起刀枪,所以,在那些朝廷势力薄弱的地方。当地豪族纷纷发放家财,聚起人马,组织乡兵,结寨自守,既抗官兵,也抗流贼,孟海公只是这些人中间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已!
对于鲁郡的徐圆朗,孟海公一向不屑与其结交。对方在他眼中,只是一贼,一草寇而已,瓦岗李密若非出自名门大族。家世显贵,孟海公也不会假意投靠旗下,换了翟让来向他下书,你看他还会不会这样做?
虽然瞧不起徐圆朗,然而徐圆朗地败亡对孟海公来说影响却极其强大,身边的邻居由一个虚张声势却没有爪牙的家伙变成了一个杀气凛然的庞然大物,不管是换了哪个人处在孟海公的这个位置上,都会睡不着觉。
向高畅投降?
对孟海公来说,这是决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投降高畅?只要有人胆敢在他面前如此建议。那人的脖颈就会成为他腰间佩刀的磨刀石。
对!高畅并非草寇,他出身也是名门,北海高家,曾经乃山东之主,其祖父高颖公的名声虽然经过了许多年,在天下士子的心目中,仍然是他们学习和模仿地榜样,能像高颖公那样出将入相,协助君王立国,平定敌国,乃是所有士人的理想,当然,后面被君主所诛杀的那一段,就被这些人选择性地遗忘了。
只是,这高畅的所作所为却与其祖父背道而驰,建邪教,抑大族,驱名教,站在了所有士大夫的对立面。
协助君王治理天下的只能是懂礼知书地士大夫,这乃万世不移的真理,那些泥腿子,你能指望他们做什么?在朝堂上讲怎样种田?怎样施肥?怎样插秧收割吗?
要孟海公对这样一个连低贱的匠户都能出任官员的政权俯首称臣,除非黄河干枯,泰山崩塌!
不投降高畅,与之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