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玉帛(1 / 2)

 后三四点钟,定好了要召见几位御史,只是时间未里,武则天正在抽空看折。(这是一道奇怪的奏折,是正在山西讨捻的李鸿章,会同他的老师曾国藩、以及两江总督阎敬铭所上。

会同曾国藩倒还罢了,竟然连阎敬铭也搀杂在里头。因此武则天已读第二次了。

奏折的内容也堪称奇谈怪论,李鸿章提议说,正值今秋大旱,各地河道港汊干涸,捻匪流窜奔突,自由来去,因此更加防不胜防,剿不胜剿;另一面,正好朝廷陕陇一带,因为回乱而荒芜了大片田地村庄,不如以这些土地村落,来招抚捻匪,如此一石二鸟,除捻匪四散,不复对抗官府、为害百姓之外,陕陇一带也能得以大复元气。

武则天记得,曾国藩从前推荐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总是说他“勇于任事”,如今看来,到山西才吃了一个败仗,就觉得捻匪“剿不胜剿”,提出个招抚的主意,分明是想要“金蝉脱窍”,这哪里能称得上勇于任事?自己见他从前也跟随着曾国藩荡平过长毛,在山东剿杀过东捻,以为他果真能独挡一面,原来不过如此。

说起要“抚捻”,要和捻匪和谈,这个念头也未免太奇异了。打架的人之所以要动手,就是因为用嘴巴已经讲不清楚。从来只要拿起过刀枪的人,谁不觉得刀枪相见,几个回合之后你死我活,这样才来得更快捷?谁还能有那水穿石地细致工夫,慢慢坐着去解它?所谓“快刀斩乱麻”,就是麻已经乱成一团,解不胜解,所以才干脆一刀了断。

如果有那耐心、起功夫,刘邦和项羽,也就用在垓下拼得四面楚歌、鱼死网破;而是直到如今,仍然一起坐在鸿门宴上,玩百年推手、千年太极了。而事实上,即使他们曾经有空,在鸿门宴上坐到一起,也不曾尝试过和谈,而是只有“项庄舞剑”,项羽所头痛过的,也只不过是不杀”的问题罢了。

如果已经兵戎相见的人之间,果真一方能够抚成另一方,那么《三国演义》,也就应该一直演义下去,魏蜀吴地版图,就不该再有改动,那为什么连诸葛亮那样,据说是从古到今不曾有过的聪明人物,虽然也曾“七擒孟获”过,也只能“六出祁山”,把蜀民累得满脸菜色,把自己弄得“食少事多”,也没有想到要用和谈也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为刘皇叔保得个长久的“三分天下”呢?

就算是这些,都不曾想过真正和谈,那么总想偏安一隅的北宋南宋,倒是念念不忘和谈,每年对辽金纳贡,输绢送绸送银子,也算得上踊跃积极;对内不惜自毁长城,为屠杀武将如岳飞,还捏造出古今第一的“莫须有”罪名,可谓诚心可鉴,为什么和局也同样落得破灭?

所以说,天地之间,弱肉强食,就是此。兔子虽然吃草,老虎却必须吃兔子为生;百姓虽然种粮,自然又有不种粮的一群人,必须吃百姓。天生既然有强有弱,就只能是吃与被吃地关系;老虎“抚”兔子,也只会“抚”到自己吃饱了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