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节 众人拾柴(1 / 2)

 清宫的东暖阁里,太后的御案之前,列着五位侍讲官包括郭嵩焘、梁鸿、吴道>、沈桂芬和文祥。。今日所议的,和两个奏折有关,一个是李鸿章所上,奏明抚捻尚无进展;另一个是左宗棠所上,议的却不是福建水师和马尾造船,竟然也是招抚捻军之事。

左宗棠在奏折里说,虽然事有所专,自己负责的是福建水师,不过对于抚,也有一些“愚见”,因此将之奏明皇上和太后,希望能对此朝廷大事,有所裨益。

他说,当初陕甘回乱,仇杀汉人百姓,使得黄河一带,村庄城镇,俱被洗劫。如今曾李阎三位大臣抚捻倡议,意欲放十几万捻军一条生路,固然“善莫大焉”,但要使之定居西北,以此作为“拒回”屏障,此事则务必要办得周全妥当。

因为,倘若只照旧例,分给各位降众土地,使其星散分布,各自劳作,求其温饱;而回民乱军尚未平息,此时只是暂时退出关外,难保不在哪一天卷土重来。则此举无异于驱羊入虎口,或象往鳄鱼池中,放入鱼苗,而痴望这鱼苗能自然生存,且成为鳄鱼池中保持均衡的力量。

这几十万人,从前虽曾落匪,但既然归降朝廷,就应该当作普通百姓对待,其性命安危,朝廷自然也有责任保护。否则,这十几万人定居不成,反受回乱涂炭,就难保不对朝廷生出怨怼之心,又一次造反,甚至和回乱勾通来往,共同对抗朝廷,到时侯,反而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所以,要使十几万捻众定居,应另觅良策。比如,仿照自唐初就有的屯兵制,使降民几千或上万聚集一处,选出领,修筑坚固堡寨,给耕作器具,和刀枪矛戟,使其农时共同劳作;农闲之时,则不忘操练。如此,十几万降民可分为十几个堡寨,他日即使回民乱军再度席卷,其抗回求存之力,比起各村各户散落的小民,也将胜出一筹。彼时更出动朝廷官军相助,就不怕这些降民不能从此在陕甘立足、生息繁衍。

左宗棠文才既好,长于争辩,每次递奏折时,知道这折子要给从来都在皇宫大内生活,几乎足不出户的太后去读,因此总是把每一处写得详详尽尽,难以理解的地方,一定添上足够形象的比喻,比如“驱羊入虎口”,一个不够,就同时罗列几个,加上“往鳄鱼池中,放入鱼苗”,总之,务必要使太后读得清楚明白。这样地折子,太后读起来,朝廷大事似乎变得比自己某件绣花衣裳的花样还清晰,当然也就不难决断了。

武则天读此折,除了通晓其意之外,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左宗棠竟然记得和提到了唐初的屯田制,这屯田制,当年自己在位时,就曾实行过。这么有用地法子,为什么早不应用?如若陕甘等地,一向都屯兵,回乱所造成的浩劫,也就不会如此巨大了。

因此对这道折子,此刻她虽然在问“各位爱卿以为如何?”,内心却已深以为然。

“回太后,左大人此议,使降民聚居一处,共同劳作拒敌,微臣以为甚好。说到结堡修寨,微臣在广东乡间,曾见过硬石砌成的圆堡方堡,大多三四楼高,只有一个入口,外墙只设枪孔和观察点,因此坚不可摧、牢固无比。一族之人,聚居其中,粮食饮水,都有保障。听说就是被围数月,也可支持。所以这些方堡圆堡,都已历经四五百年而不倒,其中又以圆堡更妙,观察敌情之时,视线毫无阻碍。微臣当日随同专攻建筑的洋教师前去考察,连他也是啧啧称赞,叹为观止!”似乎应着那句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头一个出来应对的,竟然是状元梁鸿,并且答得既切题,又流畅。他所描述的方堡和圆堡,自然让人叹为观止;就是他这一席话,也让人“叹为听止”了。

郭嵩焘就是如此想法。自己在广东任巡抚三年。常常巡视各地。梁鸿所说地方堡圆堡。自己也曾见过。何尝不是“叹为观止”?但如果梁状元不说。只怕就连想也想不起来。这真是后生可畏呀。那些堡楼。就是运用到陕甘。想必也不错。因此也出列奏道。“梁侍讲此话。甚为切实。微臣当日在广东。也曾见过这些堡楼。拒敌自守。最适合不过。”

刚刚议到这个话题。突然就跑出来一种堡楼。似乎就是专为降民抵抗回乱使用。武则天起初还以为年轻人未免粉饰夸大。正自犹疑。听得郭嵩焘此言。方才疑虑顿消。笑道。“很好。梁侍讲就将这堡楼绘出。和各位大人传阅商定。也记得寄一份给左宗棠。问他意见。”

“是。微臣遵旨。”梁鸿答应了。

“回太后。还要请梁侍讲会同各位大人。算一算这堡楼地造价。微臣好让户部早做筹备。此

以为。招抚之事对朝廷大为有利。只是所需预算。报知户部。以便未雨稠谬。”总是在别人地兴致头上。自己就不得不提银子。泼冷水。但纵使如此。又不能不提。此时户部尚书文祥出列奏道。

“也是。”武则天答道。怕他又要背一番“目前户部库存银两”。所以立即止道。“那也交给梁侍讲去办。”

和后生小子同堂奏事,还是次,眼梁状元又立即痛快地应承了,真怀疑他是不是还身兼着工部侍郎,按道理,堡楼地工程造价,这时候应该转给工部核算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