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节 “蛾眉不肯让人”之女皇新解(1 / 2)

 国藩之流的正统人物,当然难以理解,在从前的天有四个皇子能够继承皇位,为什么还有必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去纂夺李唐的江山?武则天一十六年的武周,也只是转瞬即逝,如此,从唐到周,又从周复唐,就好象小孩子过家家,也只不过是多生枝节罢了。89文学网

就是如此,在这些人眼里,女子,只不过负责孕育和传递生命;男子,才应该享有挥洒快意的辉煌人生。就好象,只有雄孔雀才能绚烂地开屏,公鸡才配亮地歌唱着报晓。

对于这些区别,武氏在失去父亲之后,从同父异母兄弟对自己母女三人的冷待中,已经领会过了。父亲明明对自己宠爱有加,自己作为女儿却不能继承父亲的庞大家产,以致必须处处仰人鼻息。

既然女子在父家的地位只能如此,运气只有通过出嫁来改变,武则天选择嫁给了声名卓著的贤明皇帝。

当她在十四岁欣然奉诏入宫时,三十九岁的太宗皇帝甚至仍然可能需要一位中宫皇后。但是,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眷恋如此之深,以致后宫里的女人们谁也没有得到这个机会。武则天当然也没有,这不奇怪;但她没有得到任何一次升迁,而她同时进宫的才人徐惠,一路升迁后,却已经成为惠妃,这就有点奇怪了。

太宗的错误在于,他将武则天这样能干的一个女人召入后宫,却不论她如何试图讨得他的欢心,甚至针对一匹“狮子”的烈马,说出一番令人侧目的激烈驯马言辞,“妾能制之,然三物。一鞭,二,三匕。鞭之不服,以其,又不服,以匕其喉”,来引起皇帝的注意,却仍然让她居于才人的底层位置一十三年,每天只能折叠着衣裳度日。

一个一心只想得到英明皇帝赏识的小姑娘,希望成为他地皇后,或者实在不行,就成为他的贵妃,但她却自始至终,一直只是位婢女。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自然痛苦;得不到天下人人仰慕的英明皇帝的赏识,这痛苦就更无以复加了,因为这意味着对自我地否认。

被一位皇帝贬低,能自我救赎的方式就只有自己成为一位皇帝。

是的,一个自我被摧毁,另一个自我就必须在它的废墟上重生;武则天要推翻李唐的念头并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如此的深宫寂寞和被压制地委屈之中,渐渐萌芽和展。

她并非生来就只配做皇帝的婢女,而要做皇帝的后妃,皇帝的正妻,皇帝的母亲,乃至皇帝。

否则。即使她为了自己地生活。为了荣华富贵。必须登上皇后宝座;必须后宫专宠;甚至必须把持朝政;她也没有必要在丈夫死后。仍旧占据权力地中心。并且这样做。是以先后杀死自己地两个儿子为代价。因为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哪一位皇太后会因为失宠而失去自己地应有地位。

她原本更没有必要对李唐旧臣大肆屠杀。从而为自己扫清改朝换代地道路;虽然连亲兄弟也没有。却甚至考虑要将自己地侄子们立为皇嗣。因为只有他们。血液才是纯粹地武氏。没有被曾为之贬低过地李唐所污染。因为就象后来地结局那样。她自己硕果仅存地皇子们。才是她最亲近地血脉传人。

从武则天先后杀死自己地一女两子。这样惊世骇俗地举动。也许能归结出。武则天具有强烈地权利**。但是。还有另外一点。却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因为某种原因。她根本就没有真正爱过李治。因此也就谈不上爱自己和他所生地孩子们。丈夫既然只是通往权力路上一条合适地龙头手杖。孩子们也就同样只能成为踏脚石。

从古到今。抛弃或杀死自己孩子地父亲很常见。但这样地母亲却很少有。这是因为母亲要生养一个后代。比父亲地付出要多得多。但是无论是父亲和母亲。这样做当然都是因为对孩子不满意。

有时候孩子并非蠢笨。或者残疾。而是一个正常人。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地厌弃。就通常和对孩子另一位父亲或母亲地憎厌有关。他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讨厌地配偶地影子。当这个影子遮盖了孩子身上自己地影子。厌恶就压倒了原本应该或多或少地存在过地喜爱。那么他们对孩子采取什么不道德地行动。就变得相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