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再见了,最好再也不见(1 / 2)

 这种不完全臀位的孩子如果产道生产,就会先娩出一条腿来,然后另一条腿和身体还在母体内生不出来,如果在古代,就只能一尸两命。而现在,绝大部分医院都会二话不说给她来一刀把孩子拿出来,没商量。不然,医生说出来的那些不剖宫的风险都快能把产妇和家属都吓死。</p>

中年妇人问道:“你预先看过病例了?”</p>

中年妇人正是市卫健委主任的夫人吴慧娥。她是看了儿媳病例的,非常清楚儿媳的情况,就像这个小姑娘“医生”说的一样,是比较少见的不完全臀位,还脐绕颈两圈。只不过,市妇幼的医生说脐绕颈的情况倒是不要紧,麻烦的是这种臀位,他们是真的已经是绞尽脑汁了,只能做剖宫取子,而没办法做到自然分娩,那样做的风险是他们承受不起的。</p>

就像在上世纪那个战争年代,军人上战场受伤是司空见惯的,只要不是当场牺牲就都有可能被救回来。但是一旦遇上伤口感染,那就等于是去鬼门关徘徊了。不知道有多少英烈,不是牺牲在前方的阵地上,而是牺牲在后方的医院里。伤在肢体上伤口感染的,在生命和伤残面前,只能选择保护生命而被迫截肢。伤在躯体上伤口感染的,基本上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伤员离去。这种现象,直到一种名叫“盘尼西林”的消炎药的问世和普及,伤口感染的死亡率才得到有效控制。</p>

而作为妇女从怀孕到生产,谁能否认这不是另一个严酷的战场呢?能够正常顺产就相当于伤员伤口痊愈,遇上胎儿异位难产就相当于伤口细菌感染,剖宫产手术就相当于细菌感染的肢体截肢,而引导胎儿从异位转成头位顺产的纠正术就相当于抗菌消炎的“盘尼西林”。</p>

试想,在剖宫产手术发明之前,有多少产妇死于难产?</p>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只有张倩的胎儿异位纠正术才是那支“盘尼西林”,而是张倩的纠正术比别人的普通的纠正术更有效,是能别人之不能,是“盘尼西林”加加。</p>

张倩摊了摊手道:“我们刚进门,还只是来了解情况的。”</p>

吴慧娥问道:“那你怎么知道那么详细?”</p>

“中医望,闻,问,切。我是望出来的而已。当年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一眼便看出蔡桓公得了什么病,我这可就差远了。”</p>

“你是中医?中医也能治病?”吴慧娥不屑道。</p>

在场一众医生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眉头紧皱,有的嘴角抽抽。无非是有的跟吴慧娥持相同的观点,而有的则对这种荒谬的想法嗤之以鼻。</p>

张倩暗想,这人对中医如此不喜,难道中医把她家祖坟给点着过?</p>

张倩没有回答这么白痴的问题,而是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