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李察哥孤注一掷,长安城危在旦夕(2 / 2)

吴用道:“关键是城内不得出问题。”</p>

陈遘道:“枢密使所言极是,明日我安排警察,再全城搜检一遍,定不让党项人有任何作乱之机。”</p>

吴用羽扇一摇:“善!”</p>

转头对刘唐道:“刘唐兄弟明日便随陈路长行动,以防西夏间贼狗急跳墙。”</p>

刘唐一抱拳:“军师放心!”</p>

吴用眺望远方,自语道:“不知杨志和韩世忠这两军,如今怎样?”</p>

再说杨志和韩世忠,得了吴用军令,说是派不得超过一个团的骑兵,前往长安左近,骚扰西夏军。陕北的杨志虽担心长安,却也不得违背军令,便派了手下最精锐足额的一个骑兵团,团长便是晁盖的长子晁溪,前往长安。青塘的韩世忠,也派了大华军一个骑兵团,却带了刚刚征服的青塘羌人部落的四五千人,一共六千马军,韩世忠亲自率领,赶来长安。</p>

韩世忠到了长安左近,联络上了已经在此活动的宣赞和晁溪,叫晁溪领本部,去骚扰西夏军的洛水军需粮道,叫宣赞继续骚扰李察哥的攻城大军。嘱咐他俩,宁可无功,也勿冒险,叫西夏军知道有大华军在侧,便是功劳。</p>

韩世忠自己,却领军离开长安,潜往凤翔府。围困凤翔府的有万余西夏军,如何能抵挡韩世忠七千骑军的践踏,一仗而溃。</p>

韩世忠马不停蹄,又先后大破围困庆州和谓州的西夏军。</p>

李察哥两难,再派兵去的话,少了白给,多了便削弱了对长安城的攻击。最后李察哥决议继续猛攻长安,同时请求西夏皇帝再派兵去围困庆州,以保洛水的军需通道。至于谓州和凤翔两城,只能放弃了。</p>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察哥渐趋疯魔。他知道西夏军需已短,无法支持他再长安城下踌躇更长时间;而大华军援军正加速赶来;另外由于他把西夏军主力都带来长安,西夏军再陕北和青塘两个方向都节节败退,西夏军对西宁城的攻击已经失败,兰州宋军杀入西夏卓啰和南军司,陕北宋军已经从西夏军手里夺取了许多堡寨,西夏的西平府和夏州,已经频频告急。如果李察哥此番不能打下长安城,那么西夏国亡国的命运就不远了。</p>

李察哥再不讲什么战略战术,不计较什么伤亡损失,命剩下的十六七万西夏军,不分重点四面攻城。</p>

李察哥的疯狂给长安城守军带来不小的麻烦。虽然长安城内军需多多,粮食充足,但人是会累的,守城更是要死人的。只两天下来,西夏军损失了四五万,大华军的守军也死伤两三万,如今城头上只剩五万不到,且多为百姓青壮。警察也几乎全被派上城墙了;刘唐的特战兵,也已损失过半,只剩百来人了。</p>

如今城里抬伤员、往城墙上送军需的,几乎全是妇人老人儿童了。吴用羽扇再怎么扇,也变不出人来了,唯一一点好处是,城内粮食充足,民心可持。</p>

西夏军数次攻上城头,都被大华军赶了下去,如此绞杀令大华军的燧发枪兵也损失巨大。杨林曾试图用普通军兵补充燧发枪兵,但效果不好,燧发枪兵需要数月共同训练才能形成威力,杨林只能放弃。</p>

西夏军也已是强弩之末,可战之兵仅剩十来万,且皆为疲惫之师,更致命的是,军需特别是军粮,已近枯竭。随军带来的羊牛吃完,已经开始杀马了。</p>

这一日,长安西面,在李察哥的亲自督战下,西夏军又一次攻上了城头,刘唐亲领特战兵扑了上去。正激战间,城下忽然想起一阵欢呼,却是西夏军竟然又攻上一处,仅剩的数十燧发枪兵冲了上去。不想西夏军又登上了一处城墙,吴用只得令身边的护兵顶上。这是自西夏军攻城以来从未有过的危局。</p>

李察哥长刀直指长安城:“全军扑上,破城后,三日不封刃!”</p>

西夏军嗷嗷乱叫,争先恐后地扑向长安城。</p>

欲知长安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