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章 君子六艺(2 / 2)

大汉封侯 谅言 0 字 2021-08-26

学塾里虽然不会有编钟这般的贵重乐器,但是琴瑟萧筑之类却是有的,除了大师荀立,还有荀族里专门请来的的乐工教授。

乐器的种类虽也是不少,但是每人所学的不过一两种,约莫也是怕学塾里的学子贪多嚼不烂,繁而不精。

荀昭只看了一眼,便直接选中了“篴”。所谓的篴,其实便就是竹笛。在那些乐器当中,荀昭最熟悉的也就是这个,当年还是初中时候,音乐课上曾经少学过几次,本着副课成绩“六十分万岁”的原则,当年自然是乱奏一曲蒙混过关,但是好歹也算是学过。比起那些从来没有摆弄过的,又看着最是亲切,便毫不犹豫的选了。

荀立的本意,是想着儿子能够和自己一般,学奏“文武七弦琴”,自家也能私下稍微指点一二。可看着儿子偏偏选中了篴,也是无可奈何。好在只要通晓音律,并不在乎精通的是哪种乐器,也就由着他去了。

荀昭把竹笛拿在手里摆弄,觉得声音不似从前见过的那般清扬,倒有些低沉。又上下看了半晌,才明白这所谓的篴,应该是闷笛的一种,倒是更类似于箫,再加上没用笛膜,所以声音自然也比较低沉。顾忌着自己现在是荀昭,不好多问,等听学塾里的乐工奏了,才知道眼下倒还是真没有笛膜这个玩意儿。

荀昭既然接触过竹笛,自然也是知道笛膜是从芦苇里剥出来的,不过一时间也不好去说,也从来没有自己去剥过。好在荀昭见过鼓水旁的滩涂上,芦苇也是极多,材料倒是不缺,只能是先学着吹奏,等以后有了机会再自己慢慢摸索去了。

兴许是有了两世为人的感悟,荀昭学习起来比起前世竟是更刻苦了许多。

荀家上下,对于荀昭在学塾里的“神速”,并非没有感到过意外。可见荀昭又是刻苦,也只能去朝天资聪慧,后天努力上面去绕。

家主荀益也不知道是揣了什么心思,竟然连连把地窖里的几坛子十年汾酒喝了个干净,只累得秋红和秋绿两个丫头整日里有些惶恐。

而六艺中的“射,御”两种,学塾里却并不教。毕竟马匹价高,即便是一匹劣马,至少也要卖到五千钱,能作车马的,更是至少百金(一斤黄金),也就是一万钱。

眼下正是大治,米价不高,万钱足足可以换到近百石的上好梁米,十口之户一年的吃用也也不过如此。

所以,那些稍有些家业的子弟,射御都是由家中自授。而贫寒的子弟,却是只能看自身的机缘了。

荀家确实不算大富,但是车马还是有的。而荀家最精“射御”的,竟是三子荀定。荀慎和荀积两人的射御,也是他教的,荀昭自然也不例外。

荀昭的身体还有些单薄,想要直接学驾御却有些体力不足。可荀定对这个经过些坎坷的侄子却也是极为疼惜,但凡驾车外出,常会带上荀昭一起,先教他些可学的技巧。荀昭也是聪慧,往往一点就通。

荀定不过二十多岁,算起年纪来,和当年的萧衍差不了多少,甚至还小上一些。再加上荀定所教,荀昭也是一点就通,凡是做老师的,哪有不喜欢这般聪明的学生的,于是一对叔侄竟是极为投缘。

荀定怜惜侄儿,把满身的技艺毫不藏私,倾囊相授。每日清晨,荀昭都会在荀定的指导下,用软弓射完一百支箭才会去学塾,下午肆学后,只要荀定在家,仍叫射完一百枝箭才得去用晚饭。

因为体力的原因,虽然暂且用的是软弓,但是每次射完,荀昭也是觉得筋疲力尽,若是早晨,还得自己再提着竹简去学塾。

不过,荀昭知道叔父是好意,开始虽然觉得艰苦,但是咬咬牙也顶了下来,后来习惯了,竟也不觉得吃力了。

这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多月来,除了射术已是逐渐有了模样之外,自己的体力也是有了不小的见长。从学塾来回的时候,即使提着三四束竹简,也不似从前那般吃力。而随着叔父驾车的时候,遇见平坦的大路,荀定也会让荀昭纵缰少跑一段,居然应付得来。

看来自己是越来越适应这个新的角色了,荀昭抬起袖子,看了看仍然很细小,但是却已经壮实了很多的胳膊,会心的笑了一下。

正想得入神,却觉得荀定操纵的马车缓缓减慢了速度,原来不知不觉中,马车已是行进了荀城,到了家门口。

让荀昭和荀定意外的是,竟看见晋福站在门口巴望着,见两人驾的马车过来了,连忙从大块青石铺就的台阶上迎了过来,像是专门在这里等着两人的一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