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虫子(1 / 2)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祭灶的日子。祭拜过后高乐带着家人出去逛逛。金城街道井然,布局是按天津城模式,不过宽阔许多。大街上人流不断,大多穿着华服,不少夏族人身着华服,脸上却涂着各种颜色,稍显怪异,不过看来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当初安置移民时,就是抱着与原住民混居的原则,虽然开始是麻烦多些,如今看来效果不错。虽然可能会多些小摩擦,但无伤大局。

市场上就热闹多了,各种摊位众多,日用品齐全什么的就不说了,主要是食物种类达到了令人恐怖的数量。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还有地里爬的千奇百怪。大院里的生活必需品采购有人统一负责,领用后从各家收入中刨除。刘天祥和高海两人倒是常出来,高乐夫妻反而少有时间。

高乐夫妻带着苏菲,领着高洋,抱着闺女,信步闲逛。女人留恋在小饰品摊位,摊儿上既有夏族饰品也有华族饰品,摊主是个夏族女人,大约有四十岁,带着两个女孩子,操着不太流利的天津话,跟刘巧儿划价。

高乐倒是对没见过的食物品种感兴趣,他领着高洋在一个摊子前不停询问,摊主是个老夏族男人,交流起来比较费劲。旁边一位华族摊主看着着急,过来帮忙解释。老男人这才松了口气,低头看见小高洋长得可爱,拿起一条白花花蠕动的虫子,“给你,好吃。”

高洋拿在手里,摆弄着,“能吃吗?”

“你吃,好吃。”老人蹲下身子,张嘴做着吃的动作。那个帮忙解释的摊主也发现了这边的情况,扭头看了高乐一眼,发现他只是注视着微笑,挑了一下大拇哥。

“兄弟,你还真是个吃主。不过那东西我以前也没见过。”

高洋张嘴咬了一小口,虫子在他手里扭动的更厉害了。咂摸咂摸滋味,扬起粉嫩的小脸,“爸爸,好吃,你也吃。”

“好,爸爸尝尝。”

夏族老人脸上笑容灿烂,好像皱纹都开了。

“这不是高先生吗?您好,您好。”高乐嘴里嚼着虫子,连忙点头打招呼,见那人要招呼别人,赶紧上前拉住她,吞下口中的东西,“张婶儿,您可别张扬,我们今儿就是转转。”

“行、行,不张扬。这是你老儿子吧,真俊(zun),都这么大了,怎么吃虫子。哎呦,他可是‘乐王’,看我这老婆子。”张婶儿连忙要行大礼。高乐一伸手连忙扶住她,“张婶儿,可别,咱可不兴这个。”

“那哪行?这是规矩。”

“我说行就行,您了听我的,我们也算吃海河边百家饭长大的,没您们,我们早不知哪去了。要说我们应该跟您行礼。洋洋,来,叫张奶奶。”高乐拉过高洋。

“张奶奶好。”高洋规规矩矩的上前行礼。

“使不得。”张婶儿两手乱摇,却被高乐稳稳扶住了。

那个帮忙的摊主这才醒悟怎么回事儿,过来要见礼,高乐连忙阻止。“大哥,可别,要不我以后不来了,帮我挑几样咱那边没有的,我先跟张婶儿说说话儿。”

“行,没问题。”摊主痛快的跟夏族老人商量去了。

“张婶儿,您最近怎么样?”

“好,别提多好了。房子来了就有,咱就别说了,老大在城外住,分了两百亩地,才缴一百石,算粗粮连两成都不到,新娶了三房媳妇,就那还种不过来,最近又添了个小子。老二跟我住,在城里作坊,收入不比他哥差,也添了两房。”

“那您还出来忙活?”

“这不快过年了,夏天凿的吊钱也得卖了,咱以前就干这个,闲着难受。”张婶儿拿起一摞吊钱搁到高乐手里。“回去多贴点儿,吉利儿。”

高乐掏钱,张婶一把拽住他的手,“干嘛!?”

“咱老规矩。”

“嘛老规矩,掏钱我跟你急。你们哥几个出息了,没忘了河边老人,还惦记着给我们安置好地儿。我。。。”张婶儿说着眼泪儿哗哗的。

“奶奶别哭。”高洋垫着脚儿,一手拿着虫子,一只手给老人擦眼泪。

“乖,奶奶不哭。”

“行,这回我拿着。”高乐心里也不是味儿,见老人还是激动连忙转移话题:“咱天津的和这儿人处得怎么样?”

“行,挺好处,同宗同源的,有嘛难的,比回回好处多了。”原先天津卫也有些元朝时迁来的回回,时不时得有点小矛盾。

“那就好,我广剩教书了,平时出来也少。赶明儿您也去我那串门儿,我给您炒俩菜,咱好好唠。您可别不来?”高乐看那边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打算告辞。

“那老婆子可得去,谁不知你乐乐的菜天津卫一绝,黑子吃过一回,念叨半年,怎么我都得去。行,快去陪媳妇儿吧。那是巧儿吧,还这么年轻,好孩子呀,你们都是好孩子。”张婶儿看见刘巧儿他们朝这边望过来,赶紧让高乐走了。

高乐刚走两步,张婶又从后面追过来,低声道:“那个白夷姑娘是你家的?”

高乐笑笑,也低声说:“是我妹子。”

“那她可好福气,怎么不想要她?我看她心可向着你。我看不错,可别留给别人。”女人似乎对这事儿特感兴趣。

“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