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登州的丝织业(1 / 2)

 有了锦衣卫针对周延儒一党,宋友亮便可全身心的投入到登州的产业大发展中去。()

目前,由于木材加工机、榨油机、纺纱机的推广。登州出产的木器、木材和豆油、花生油价廉物美,不光走进山东本地普通百姓的家,还行销全国。

一开始,很多工人担心东家用了新机器,人力用的少了,自己会失业。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前来办货的客商越来越多,很快一台机器就不够用了,于是很快就上第二台。不出几个月,第三台机器又要上了,只要你会使唤那些机器,各个作坊的老板开出高价抢着要你去他那里干活。于是,登州掀起了一股学习使用机器的热潮。第二所学堂——登州机师大学堂,专门培养各种机师。

那些只会八股文的老学究哪儿教得了这个?于是大批从登州大学堂这所新式学校毕业出来的学子又走上了登州机师大学堂的讲台。一开始,有钱人对登州大学堂不屑一顾,认为那是穷人的孩子读不起私塾,请不起先生才去那里识几个字。可他们现在发现,从邓州大学堂的出来的学子成了香饽饽,到哪里都很抢手。就算去登州机师学堂教书,一月的工钱也有二十两,一年二百四十两银子,那可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关键的一点事,自己的孩子读八股,将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考科举。3。而从登州大学堂出来的学子,军队、衙门、作坊主都是抢着要,出路很多。于是一些觉得自己家孩子不是考科举的料子的家长们,也开始把孩子们往登州大学堂里送

社会风气也正悄然改变,以前人们觉得那些摇头晃脑的书生学富五车,博学广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总会去请教他们。可现在,有关机器和种田乃至物理、化学上的小常识,那些书生是一问三不知。反倒是登州大学堂的学子还能讲出个子丑寅卯,人们渐渐开始觉得,那些书生、儒生除了摇头晃脑的掉书袋,什么都不会。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模式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冲击

首先纺织业,棉花在明代初年引种山东,而且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强制与奖励政策。4。明中期以后,由于赋役折银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的商品棉产区。当时种棉一亩可获净花21斤,粮食亩产不过净米一石,故每亩棉花的价值差不多相当于种五亩粮食。植棉经济效率极高,有利可图,刺激了农民扩种的积极性。可以认为,大量地用布花代输税粮是促使山东省棉花种植在明代初期迅速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万历《明会典?户部?会计二》记万历六年山东运往京库、边库的棉布达60万匹、棉花39万斤。3。由山东征解棉布棉花数额在北方各省名列第一来看,山东省在明中期已发展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棉产区。

明末山东的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易四方,其利甚溥”。东昌府棉产量特大,江淮商人来此贸易,“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但是,由于登州府境内多丘陵,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不太宜棉,虽然山东人民培育出在岗地栽培的棉花品种——山花,但植棉总不如养柞或栽培水果省工获利,更能发挥丘陵山区资源优势。随着柞蚕养殖技术的提高,鲁东南丘陵山区出现了大量的养蚕山场,范围包括沂州、登州二府全境及莱州、青州两府南部州县,柞蚕业成为当地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9。

登州当地的百姓将鲜茧加工成干茧,最早采用的是“日晒法”,后来又有“盐腌法”、“笼蒸法”、“闷杀法”等。元末明初用土灶烘茧,是蚕丝生产史上的一大技术改革,成为后来蚕茧加工的主要方法。

小土灶系砖土结构,高、宽各为8尺,长约30尺,每8尺隔为一间;每间各设门户,地下设炕,后方或侧面筑风门,屋内设置棚架;每一层棚相距7寸,棚上排列长3.5尺、宽1.5尺、深0.5尺的茧箱,箱底用苇条制作,使暖气畅通。7。将鲜茧置箱内,自风门烧火,4小时杀蛹即毕,一昼夜可烘5次。每一室内架棚4~5层,每箱置茧2000粒,每室一次可烘4万粒。

烘茧大部是利用木柴燃烧的热量,通过烟道的辐射热进行,故称为柴灶。后来随着登州煤矿的大量开采,煤炭价格降低,百姓便均改为煤灶,茧灶构造仍为砖木结构。以柳档木制成9层横格,每层放置茧蓖(茧格)3只,一乘茧灶共有茧篦54只,但因每只茧蓖受温程度不一,所以要翻茧调蓖,使烘成的干茧适干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