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八章 既有遗嘱,又有托付(2 / 2)

滴血瞳 丫丫不学语 0 字 2021-09-02

九曰秬鬯。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

《后汉书?袁绍传》曰:“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元朔元年颜师古注引应劭语,以车马、衣服、衣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鈇钺、弓矢、秬鬯(音同唱,乃春秋时盛谷物之用,后专为祭祀用品)为九锡。

而在古代典籍《周礼》当中,有意为官爵的九个等级,“上公九命”,为最高的等级。王莽将其与上述车马等牵合,受衣服,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玉珪瓒、朱户、纳陛、虎贲三百人,仅略异汉献帝建安末,曹操为魏王受九锡,顺序全依《礼?含文嘉》,惟虎贲三百,又以珪瓒为秬鬯之副,合为一种。两晋、南北朝大臣谋夺帝位者,都照此例,先加九锡。乃以承天命之意。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魏之后再接受。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听到了这句话,我便吧唧了一下嘴巴,这些东西虽说是都可以搞得到,但是却并不是皇帝赏赐的啊。看到我的表情五通明白了几分,便深吸了口气,“你们只需要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弄成纸扎的就可以了,在极阴之地的穴点烧化,就可以帮助我们免遭地狱之苦,切记勿忘。”

听到了这个,我的心里面便顿时觉得无限的轻松,“这个好办,我肯定可以做得到。”

“另外,还有……”五通神从口袋里面取出了两个朱红色的盒子,递到了我的手中。

“这两个,你拿好,切记一定不要弄丢掉了,否则,天下将会出现一场巨大的浩劫,搞不好你们几个的小命还有其他人的性命都会没了。”

我认得其中一个是玉圭,五通指着它告诉我。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天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

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

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移动图片行使处罚的职能。

宋后,茅山道观屡遭战乱破坏,徽宗所赐8件珍宝,其中4件不知在何年代失落,另4件尚存,这就是现在看到的:玉印、玉圭、玉符、呵砚。

而这个东西,说白了,又叫烧香筒,形状上尖下方,色泽莹润。此玉圭有一奇,其颜色能随季节更替而变化,春秋二季,玉圭表面还会“出汗”。玉圭本是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活动时用的礼器,徽宗把它特赐予茅山,以示尊重。因此,历来茅山道观在举行重大道场礼仪活动时,都使用它。

“您这是?”我有些不解地问道,着实有些不明白五通现在将它给我是何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