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绝世奇才斗英人(1 / 2)

狗官 夜深 0 字 2021-09-02

 去英国要比到美丽国简单得多,皇家女王号邮轮跨越大西洋,直接就把和珅带到了英国首都伦敦。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战舰已游遍了整个世界,大英帝国的博物馆里也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精品,整个英国都被巨额的财富养得脑满肥肠。不仅如此,在世界每个角落里,都有它的殖民地存在,不论在何时何地,天上的太阳总能把阳光照到英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所以它也自称为“日不落帝国”。

这是一个和美丽国截然不同的国家,君主立宪和对外掠夺所带来的繁荣,让英国人与爽朗、豪放的美丽国人相比起来,更显得趾高气扬,富有侵略性。虽然英国人待人接物的那种含蓄与彬彬有礼是举世闻名的,“英国绅士”一词,也是其它国家对英国人的美称,可实力强大的英国,自从靠着单打独斗,把虚弱的大清帝国给无所顾忌地“狠狠教训”一顿后,就撕下了“绅士”的假面具,露出了燕尾服下贪婪的本性。

这些英国人,面对和珅等人时,在表面上虽然保持着贵族的优雅和礼貌,一举一动都显得那么得体和符合礼仪,但望向和珅的眼神中,却藏着一丝掩饰不住的不屑与轻视。

英国人对待和珅的规格要比美丽国人更为高调和华丽,不论是在接待的人员、所安排的住处、提供的服务与饮食等等,都显得那么那么完美和精致。可和珅在英国却感受不到丝毫热情与真挚,这些英国人个个趾高气扬,假笑的背后却是露骨的嘲笑,他们只是以一种习惯性的礼仪姿态来招待他。因为在英国人的眼里,被他们打败的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是个纸扎的巨人,而有着黄皮肤,长辫子的中国人也只不过是比非洲黑人稍微开化点的支那人而已。

拜访了维多利亚女王、受邀参加了华丽的宫廷宴会、与英国首相罗素勋爵进行例行的会面,再参观了英国上下两议院……。和珅不论走到哪里,处处都能遇到那些带着不友好和嘲笑的眼神望向他的英国贵族们,并忍受着这些家伙暗中向自己指指点点,和发出的一阵阵轻藐笑声。

英国人用战胜者姿态和文明人的态度,像看待野蛮人的眼光来对待自己,让和珅感到愤愤不平。但是,他对这一切却无可奈何,只能强忍着心头的怒火,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这些可恶的家伙周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英国人都是如此。在绝大部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英国人中,还尚有一些为人正直的贵族存在,这些人里就有当年极力谴责英国政府,强烈反对以*片贸易的名义向中国开战的保守党议员格拉斯通先生。

格拉斯通先生是一位正直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对*片贸易痛恶欲绝的代表人物。在当年议会辩论的时候,他为了阻止战争的发生,发表了一次影响巨大的演说。在演说中,格拉斯通先生慷慨承词,不仅极力谴责了*片贩子的罪恶行径,还把英国政府允许在印度种植*片,默许销往中国的行径斥之为道德沦丧。

他在演说中说道:“文明开化的基督徒们却从事着与正义和教义相背离的行径……我不知道世上还有其它非正义的战争更甚于此,每一步的处心积虑都将使这个国家蒙受永久的耻辱。现在,被高贵的爵爷(麦考雷国防大臣)裹在身上的旗帜,已经变成了一面海盗旗,为臭名昭着的毒品走私保驾护航……。”(演说内容节选历史文稿)

可惜的是,格拉斯通先生的努力没有成功,万恶的*片战争还是爆发了。但是,他对*片贸易的反对态度依旧不变,同时也对中国在这场不道德的战争中所受到的屈辱与伤害而表示愤怒。

格拉斯通先生的高尚品格,就像是寒冬里的春风,使和珅觉得温暖与感动。可惜的是,这类英国人实在是太少了,这不能不让和珅觉得无奈和遗憾。

虽说英国之行不是那么愉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让和珅更能看清楚西方人的另一面。让尽量让自己做到对那些目光和话语不闻不问,暗暗观察和学习着英国制度的先进一面,和珅依旧得到了不少收获。

当然,在英国考察的时候,和珅也没忘记当时在萨斯喀那号上佩里与他说的话,特意抽时间去拜访了一下已经卸去全部职务的原中国商务总监义律先生。

直到与义律长谈过后,和珅才清楚的知道,佩里的那些话并没撒谎和夸大,一切的叙说都是真实的,同样也是令人惋惜的。

可当和珅试探着问义律,是否后悔当年因为反对*片贸易被林公驱逐,而后来又选择对中国开战的时候,义律的回答却让和珅目瞪口呆。

“对于个人来说,我非常抱歉大英帝国的*片贸易给中国带去的无穷伤害,如果时光能够倒转的话,我想……我依旧会选择协助中国政府禁止*片的做法。但是!尊敬的部长阁下,我也绝对不会后悔最后一刻向您的国家发动战争的抉择,毕竟作为一个英国人,大英帝国的利益远远高于我个人的意志。对此,我别无选择!同样,如今的局面也证实了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这些话像惊雷在和珅耳边响起。利益!又是利益!西方人的确和东方人不同,他们的政治家绝对不会把个人感情放在国家之上,为了自己的国家,甚至可以作出牺牲政治生命的选择。而这点,在中国切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很少数有强烈国家信念的人,才会如此。

告别了住在乡村,已经基本上处于隐居中的义律,和珅带着沉重的答案搭乘火车,赶回爱丁堡市区。

正当和珅身穿便装,独自坐在座位上,若有所思地透过车窗看着窗外掠过的景色时,突然间,在他身边传来了一声中文的问候。

“对不起,请问……您是中国人吗?”

这带着有些闽南口音的官话,让和珅猛地从思索中清醒过来,在异国他乡突然听到有人用中文在向自己打招呼,和珅不由得有些惊讶地回头望去。

一个少年,一个穿着和英国人一样的服装,留着一头短发,却有着黄皮肤、黑中泛黄的头色,黑眼睛里带着一丝蔚蓝的少年,正带着微笑,坐在他的身边。

“是的,我是中国人……。”和珅有些吃不准对方究竟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疑惑地打量着他,并微微点了点头。

“真是中国人!”少年顿时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夸张地指着和珅的辫子:“我没猜错!真的没猜错!您真是中国人!您的辫子!这辫子就和我以前一样!我果然没有猜错……!”

“辫子?”和珅愣住了:“你以前也有辫子?”

“当然有!”少年得意的指着自己空荡荡的脑后:“我从小就留着辫子,直到去年才刚剪掉的它,所以我见您也留着辫子,这才会问您是不是中国人。”

“你也是中国人?”

“是的!我是中国人,可我出生在南洋,从没去过中国。”少年欣喜中带着有些向往,点头答道。

少年这么一解释,和珅立即就明白了。在南洋的中国人一直有着不少,在明末清初时,中华大地上战乱荒芜,饥荒横行,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那些活不下去的闽南人就冒着风险,飘洋过海,跑到了南洋,并留在那里代代流传了下来。而面前的少年,官话里带着闽南口音,毫无疑义就是当年出海的那些人的后代。

虽然是相隔好几代,并从未回过中国的后人,而且少年的母亲还是个金发美女,但他的身上的的确确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而且听了少年的解释后,才知道他从小就在父亲的叮嘱下留起了辫子,在家说中文,行中国礼。直到了英国后,才在因为一件事的发生,剪掉了脑后的辫子。

“是因为英国人不习惯看到中国人的辫子么?”和少年聊了一会,和珅对这个既聪明又健谈的少年有了很不错的印象,听他说到这里,忍不住问了一句。

“这倒不是……。”少年尴尬的抓抓脑袋,笑了笑:“其实是因为我的邻居,玛丽太太的小女儿……她是我的女朋友,一直很喜欢我的辫子,为了讨她欢心,我一时冲动之下……就把它剪下来送给她了……。”

出乎意料的答案,让和珅忍笑不俊,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自己面前还未到二十岁的少年居然还是一个情种,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毫不犹豫地就剪掉了留了十多年的辫子。

“哈哈哈!有趣!有趣!”和珅忍不住笑了起来,同时对少年的直白和坦率大为赞赏。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言的闲聊着,直这时候和珅才知道,少年原来到英国是求学的。他在英国有一个从小看他长大的义父,而来英国也正是他义父的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