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风雷九州 第二十三章 磨刀霍霍向何处(1 / 2)

狗官 夜深 0 字 2021-09-02

 第三卷风雷九州第二十三章磨刀霍霍向何处

“于大人说的好!”肃顺出乎意料地在一旁帮起和珅来:“皇上,于大人所言两策正中时局,不仅可保上海万无一失,或许还能因此牵制长毛北进,以待江南、江北两大营建成后反击南京。更难能可贵的是,于大人身为朝廷重臣,敢于身先士卒,实为我等不及啊!”

“肃大人!于大人只不过提了两策,并未说过亲自前往上海啊!你那句身先士卒又为何解呢?”

肃顺话音刚落,杜翰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在一旁问道。

“呵呵,杜大人难道忘了么?于大人如今可是皇上所任的督办团练大臣,上海的团练乡勇可都是于大人亲手带出来的。如今长毛逼近上海,于大人身为一军统帅,当然要赶回上海指挥了。更何况,于大人又为制造局大臣,刚才皇上还亲口授于大人钦差之职,难道杜大人没留意么?”

“有理!有理!”杜翰恍然大悟,口中啧啧有声,随着肃顺的话满口夸赞和珅,并大拍咸丰马屁,说了一通“国有如此贤臣,某等所为不及”之类的话。

“两位大人的话是什么意思?”奕訢神情不悦地站出来,出言斥问道:“于大人只不过是向皇上提了建议,而皇上授于大人钦差也不过为了方便在上海的团练与守备协调而已。于大人身为文臣,团练大臣只是督办,而今又身在京城,眼下南下之路已断。返回上海谈何容易!况且现在上海还有一位协办团练大臣在,与长毛战事当然由协办主理,于大人只需在京运筹帷幄即可,哪里需要冒如此风险,冲破险地赶回上海的道理?”

奕訢所说地协办团练大臣正是肃顺等人派去的郑祖琛。肃顺与杜翰的一唱一和,明里是捧和珅,暗地里是想要和珅好看。现在江南危机四伏,而且南京已下。从京回归上海陆路已绝,只有海道一途可行。而且太平军一旦进攻上海,必然是雷霆万钧之势,上海建城颇晚,除了在松江有城墙外,作为一个通商海港,到处都是四通八达。根本就无险可守。从地势来看,上海远远比不上南京城坚固,何况以南京的如此坚墙铁壁,太平军都只用几日而下,换而言之,上海哪里抵挡得住太平军的脚步呢?

就算有着守备道几千官兵与和珅几千团练,再加上一些洋人的卫队协助,与太平军交战十有也是凶多吉少。奕訢可不想眼睁睁地瞧着自己的老师回上海去送死。更不能看着和珅跳进肃顺等人设下地陷阱,当下就为和珅辩驳起来。

咸丰刚才听和肃顺与杜翰心里还是一阵的高兴,可现在又听了奕訢地辩驳,他又忍不住打起鼓来。要是和珅回到上海,真闹个兵败而死的下场话,别说和珅曾经是他的老师。光凭着把老师送上战场寻死,如此一条,他作为皇帝就得面对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更何况,万一和珅出了意外,他的爱妃兰贵人也饶不了他,现在兰贵人已怀身孕,一旦出事,肚子里的龙种要没了,一直没有子嗣的咸丰还不得哭死?

“恭王爷,于大人是督办。郑大人只不过是个协办。要知道督办、协办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责却是天壤之别。何况。于大人自己已经向皇上请缨了,王爷您说那番话又是何解呢?难道只因为于大人曾经做过您地老师,您就像忘公而私,不顾祖宗社稷安危了?”肃顺微微一笑,不软不硬地回问一句。

奕訢听完眉毛一竖,差一点儿就要发火。肃顺话中锦里藏针,不但死死挤兑着和珅与奕訢,更拐弯抹角地提醒咸丰,让咸丰别忘记和珅与奕訢之间的关系。

这时候,和珅悄悄地向奕訢使了个眼色,随后向咸丰说道:“皇上,肃大人的话有理!奴才作为督办团练大臣,又是制造局大臣,断然不能只顾自己安危而不回上海。何况协办大臣郑大人年事已高,眼下兵事凶危,奴才怕他一人难当如此大任。再加上奴才刚才所说第二策,必须还得有一位了解洋人,并能在洋人面前说得上话的臣子来担任,而这等人选,以奴才来看,朝中只有奴才亲自走一趟才有十足把握。所以,于公于私,奴才请皇上下旨,速让奴才返回上海,并着手准备一切!”

“于大人……!”奕訢没料到和珅明知肃顺等不怀好意,还会亲口说出返回上海的话,顿时大惊失色,向出言阻拦。

但他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不仅是肃顺、杜翰等人,就连周祖培和刚才还和肃顺吵了一场的朱凤标也都连连点头,假意或真心地为和珅如此顾全大局而赞叹不己。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咸丰也只能同意和珅的要求,放他速回上海。不过,当咸丰下旨后,还特意给了和珅加了一个两江总督衔。如此一来,不仅同意和珅在上海多招乡勇,更把两江地兵权全交到和珅手里,让他统一调配,以保两江局势。

咸丰这么做是有深意的,如今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大片土地已落入太平天国之手,江西又是湖南门户,与曾国藩、左宗棠等的地盘连成一线。曾国藩、左宗棠虽说是朝廷抵抗太平天国的力助,但向荣、和春、德兴阿等人调回组建江南、江北两大营后,他们手下的团练乡勇就成了直接面对太平军的主力。虽说咸丰对曾、左两人地印象不错,但他们毕竟还是汉臣,汉臣掌兵,在他这个皇帝心里只是无奈之举。

咸丰不是傻瓜,至少作为皇帝搞搞平衡的帝王之术还是懂的。他把和珅提到署理两江总督地职位上,目的就是想借和珅来钳制曾国藩和左宗棠。当然。咸丰也知道和珅与曾、左两人的关系,可也正是他们关系密切,咸丰才有把握只要和珅坐镇两江,曾国藩和左宗棠就不会对朝廷有异心。

咸丰打着好算盘,不过也恰巧正中和珅下怀。两江总督府历来设在南京,如今南京已落入太平军之手,和珅正好顺理成章地把总督衙门搬到上海。并且有两江军政在手。以后对和珅在上海的发展有莫大的帮助,这正是和珅所要的东西。

“于老师!肃顺是不怀好意。你这又是何必呢?”下朝后,奕訢特意拉住和珅,既担心又忧虑地责问道。

和珅淡淡一笑,先谢道:“王爷仗义执言,奴才感激不尽。”

“仗义执言又有何用?如今皇命已定,于老师你这次回去可是凶多吉少啊!”奕訢黯然摇头道。

“呵呵”和珅见奕訢一副着急的样子,心里也不由得有些感动。左右瞧瞧并未有人靠近,他这才轻声说道:“王爷不必担心,上海一事并不像王爷想象地那么凶险。奴才在上海已早作好安排,并与各国公使商谈过几次,一旦有事各国会抽调护军、军舰相助。就算到时候真地不敌,奴才也可随时登上西洋兵舰从海路撤回。”

奕訢地表情缓和了一些,不过还是有些忧虑地说道:“虽听老师如此一说,但还是有危险啊!万一有事地话。怎能不叫人担心?”

“就是再有危险我也必须得回去!”和珅斩钉截铁地说道:“不瞒王爷,制造局与乡勇之事重大,必须得由奴才来主事,一旦奴才不回上海,等长毛攻到后必然会有大变。协办大臣与制造局中有不少都是肃顺之人,这些人奴才可不以为能靠得住。如果到时候丢掉制造局。不仅以前的巨额投资付之一炬,更会让制造局之物以资长毛!而且没了制造局,对大清兴复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可是关系我朝命运,江山社稷的大事啊!”

奕訢默默无语,好半天才长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和珅说的很有道理,上海一失就什么都没了。好不容易才搞起了这么一个制造局,不仅是和珅、奕訢,就连咸丰等人都眼睁睁地瞧着靠它重振大清之威呢。这么多的投资。这么多日子地心血。谁也不会瞧着它落入太平天国之手。

“老师此去可要保重啊!”分别之时,奕訢郑重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才转身而去。

和珅望着奕訢的背影,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后上了自己的轿子回到了家中。

“相公,南面兵事凶危,您可要保重自己啊!”一面帮和珅收拾着行装,一面也忧心忡忡地说道。

“放心吧!你相公命硬的很,断然不会有事的……。”和珅爱怜地摸了摸的长发,轻声答道。

“相公无事最好,可慧儿之是怕……。”的心里从来没有如此担心,就连当年和珅出洋的时候她都没有像今天那样。不知道怎么地,她心里总有一个奇怪地感觉,好像和珅此去就再也不能见面似的,让她忧心非常。

“傻丫头!”和珅不想让爱妻如此为自己担忧,故意搂着她说道:“我在上海有兵丁保护,如果长毛真的不能阻挡,我会第一时间登上洋人的兵舰离开的。所以,安全没有问题,你就别再胡思乱想了……。”

顿了顿,和珅瞧了一眼已经有些凸出的小腹,伸手轻轻摸道:“倒是你!慧儿,我不在家中,你可要小心身子。你如今可不比以前,怀着我们地骨肉呢,那些操劳的事就交给下人去做,好好把身子养好,为我生个大胖小子!”

“瞧你说的!”说到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又羞又喜的表情:“这才几个月啊!哪里用得着相公如此小心?况且兰贵人早就吩咐了太医,帮慧儿准备了调理方子,相公你就放心吧!”

说到这,又像想起什么似地,说道:“对了,相公。兰贵人上次还与慧儿说,等身孕再有几月后。就把慧儿接进宫去,让宫里和太医院帮着照顾。只不过……慧儿觉得有些不妥,没有马上答应她。”

“兰贵人如此与你说过?”这个消息倒是有些出人意料,和珅愣了愣问道。

“嗯”点点头。

和珅想了想,突然笑道:“无妨,既然兰贵人请你入宫,你就去吧。恰巧兰贵人也有龙种在身。你们姐妹关系不错,正好做个伴儿。只不过宫里的规矩大。不比家中,你进宫后小心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