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二十九章 急出兵千里求援(1 / 2)

狗官 夜深 0 字 2021-09-02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二十九章急出兵千里求援

“于中堂果真这么说?”

左宗棠瞧着刚回大营的信使,目光就像刀子一般刺在他的身上,吓得信使连连磕头,赌咒发誓绝无虚言。

左宗棠与和珅多年好友,如此奇怪的命令居然会从和珅嘴里说出,令他疑惑不解。本以为是信使信口开河,但一介小兵任他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在自己面前撒这种谎,何况从他的表情,左宗棠一眼就知道信使所说的的确是真。

太平天国内乱给了朝廷一个大好良机,左宗棠所部摩拳擦掌,正想趁此机会挥师北上,一举收复江苏全境,再直取南京。突然却接到和珅让他避开太平军主力,打通南北道路,与僧格林沁天津会师的命令,这简直是求末弃本之举,对战局没有丝毫好处,相反还会错失良机。

“君实他是怎么了?虽说他对兵事不如我等知晓,但在大局把握一向头脑清醒,怎么会说出此等话来?难道……其中另有玄机?”

左宗棠皱眉想着,瞧了瞧依旧跪在下面的信使,问道:“于中堂让你回报前还说了些什么?”

“秉……秉大帅,于中堂只和小的说了这些,让大帅立即起兵不得延误。”信使慌忙答道,突然想起了和珅另一句话,连忙又说道:“对了!小的临行前于中堂还说随后会派人送信给大帅,至于是什么信,小的就不得知了。”

“我再问你,于中堂让你回来前是否有什么大事发生?或者接到什么密信否?”

“这个……这个……。”信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结结巴巴地半天也没说明白。

左宗棠眉毛一竖,拍案大怒,索性让他从见到和珅起周围发生地事和一切人说的话全部道来,信使这才仔细回忆当时的情景,费了好大尽才把情况说清楚。

“电报?王有龄的?广州英国舰队不战而撤?”左宗棠敏锐地察觉到了重点,但一时间却没想明白这与和珅的命令有什么关系,坐在帅椅中琢磨了半响。再联系到和珅命令的内容,身体猛得一颤。顿时明白了过来。

左宗棠跳起就吼道:“众将听令!传令各营,立即出兵!”

“大帅?真的出兵?”大将刘松山本就对和珅这命令不满,在他看来现在正是剿灭太平天国地最好时机,如此盲目以打通南北道路为目标是件得不偿失的蠢事。何况,刘松山功利之心极强,正想趁此机会多得军功,第一个就神情不悦地跳了出来。

不仅是刘松山。新军其余各将领也纷纷劝阻,只有刘铭传没有开口,而是若有所思地站在一旁。

“军令如山,尔等敢不从命?”左宗棠已经猜出了问题所在,心急如焚。但他却又不能与众将明说,免得大军中人心惶惶,影响战斗力。

“大帅!常言说得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何况是于中堂的命令?以标下来,于中堂定是见不得我等夺了头功,怕大帅您抢了他的功劳……。”

还没等刘松山自作聪明把话说完,左宗棠暴跳如雷,劈头骂道:“放你母亲的狗屁!于中堂与我抢功?呸!刘松山!你是否也想给本帅来个君命有所不授?”

“不敢……卑职……不敢……。”刘松山刚才还洋洋得意的嘴脸瞬间变得煞白,左宗棠的手段他可是清楚的很。吓得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拔营!出兵!”左宗棠冷冷地目光向帐内各将身上一扫:“半柱香后全军一起北上,谁胆敢阳奉阴违的,立斩!”

“喳!”

众将听了背脊发寒,连声应道,再也不敢拖延,急急向帐外跑去。

“省三,你暂留一下!”

“大帅,有何吩咐?”刘铭传连忙转回身问道。

“刚才本帅见独有你未出言劝止,是否已经明白此次出兵的原因?”左宗棠瞧着站在面前的刘铭传,淡淡地问道。

刘铭传抱拳答道:“秉大帅。标下并未悟到原因。”

“哦。那你为何不与众将劝阻与本帅?”

刘铭传坦然回道:“大帅,您知道我本是于中堂属下。中堂大人并不是夺功嫉贤之人,而且中堂与大帅多年交情,断然不会做出此等事。虽说标下不明白中堂为何如此下令,但以标下看,中堂这么做定有他的原因,何况大帅也认可了中堂所令,我等将官之要执行大帅之令,办好自己的差事即可……。”

左宗棠脸上露出了赞赏的笑容,点点头,说道:“省三不愧是君实兄所荐之人,好!有大将之风!”

“大帅,如此夸奖标下断不敢受,如大帅无事,标下要立即回营安排去了,免得误了大帅出兵时辰。”

左宗棠摇摇头,摆手道:“省三,你暂不用回营,此次出兵你不随军,我这有一要事让你去办。”

刘铭传疑惑不解地瞧着左宗棠,他作为新军将领,领着一营之兵,大军出征却不让他随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左宗棠把他招近身前,压低着声音说道:“你营由副统领暂代,你立即带一百亲兵前往安徽、湖南之地,速去见李鸿章、曾国藩两人,让他们的大军急急往江苏方向靠拢,吸引长毛主力,为我军北上减轻压力。”

刘铭传连忙应声接令,但他也觉得有些奇怪,这些事一般只要派个小校就行,为什么非得要自己一营统领出面呢?

左宗棠拍了拍他肩,无奈地苦笑道:“省三啊。你是君实兄地人,李、曾二人都是知道地,你也清楚,本帅与涤生之间颇有不快,由你出面……呵呵。”

“大帅,标下明白!标下这就带人前去,定不负大帅之托!”刘铭传这下知道了左宗棠的意思。左曾的矛盾难以调和,他作为和珅的心腹是最合适的人。何况李鸿章又是曾国藩地弟子,左宗棠军中要挑出能在他们面前说得上话的人,还非自己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