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四十八章 谈论海权闻噩耗(1 / 2)

狗官 夜深 0 字 2021-09-02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四十八章谈论海权闻噩耗

廊坊,两国和谈依旧继续进行。

在和珅的步步紧逼下,包令无力还击,只能坚持保住香港不失的底线与中国政府尽力周旋。

总的来说,除香港地位未定外,其余和谈条款都已经确认了下来。为了整个政局稳定考虑,保住眼前的胜利结果,不去过分激怒英国人,和珅最后还是采取了英国人提出赎回战俘的建议,而不是像一开始所要求的强硬让英国人明文以战争赔款的形式支付。

这一点,让包令大大松了一口气。英国虽然在远东战败,但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要是中国政府坚持己见的话,在世界政坛丢了大面子的英国人定会破罐破摔,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荣誉,新的内阁成员中就酸再有分歧,也难免受不住压力,把这次战争继续下去。

而关于*片和礼仪问题,英国人最后也答应了和珅的要求。作为新任首相的格拉斯通先生,本就是一位对*片贸易持强烈反对的任务,在这点上双方都有一致的看法,只不过在条款中,为了照顾各国的国情与法律进行了几处协商修改。

眼下,最为头痛的就是香港的归属了。香港是在*片战争后割让给英国人的,既然这次战争以中国人的胜利告终,按和珅的愿望当然是想趁此机会把割出去的香港给收回来。但这一点,恰恰触到了英国人的底线,香港是英国在远东地利益所在。也是英国在中国的一块踏脚板,不论首相格拉斯通先生为人如何正直,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绝对不会把已经到手的土地拱手再让出去,这也是包令谈判前就接到的训令之一。

为了香港问题,双方展开了多日的辩论,不论和珅在会场上多次暗示包令可以在其它条款上做出稍许让步。或者等战后多开放几处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在香港的贸易优先权等等。包令都摇头不肯答应。

“这个洋人还真是犟,看来英国政府是铁了心要保住香港了。”经过又一天的谈判,一无所获地和珅与众人回到宿地,苦笑着摇头道。

“于中堂,老夫觉得这香港不过只是弹丸之地,既然英国人不肯让出那就算了吧,反正此次和谈已差不多了。倒不如早早地签约为好。”倭仁怀着息事宁人的观点,在一旁规劝了一句。

和珅听了此话忍不住一皱眉头,刚想斥问这个不懂外交地老朽几句,但转身见他一脸真挚,刚才那话只不过是出于好心,并不是故意在捣乱,再想到这些天,倭仁抛弃双方之见。携手共渡难关的交情,暗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

“诸位,倭大人所见是否也是诸位所想的?”和珅环顾一周,望着身边众人问道。

僧格林沁、胜保、文祥、桂良、宝鋆等人当即点头称是,他们的想法和倭仁差不多。既然其它条款都已经定了下来,为什么还要死死抓住香港不放?一个小小的香港,在庞大的中国眼里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既然英国人想要,那就给他们得了,天朝向来以礼仪扬威四海,没必要像个井市商人一般抓着这点小利死不放手,让他国笑话。

除了他们,奕訢、左宗棠、辜鸿铭等人却与和珅所想一般,认为香港是中国的土地。在上次战争中被迫割让了出去是奇耻大辱。既然而今大战胜利。当然应该把香港收回来,这不仅是朝廷地尊严和面子。更是让世界看清楚中国的这次胜利。

左宗棠、辜鸿铭能这么想和珅并不意外,左宗棠与和珅相知已久,他这人对国家一词尤其看重,风骨傲然,绝对不允许有半寸土地落到别国之手。至于辜鸿铭,他从小在海外长大,西方利益之上的观点是耳闻目睹已久,思想与一般中国人完全不同,更能清楚香港归属对中国和英国两国所代表的政治意义。

不过,奕訢也能赞同和珅,这倒是有些出乎意料。虽然奕訢是和珅的弟子,对洋务也有独到见解之处,可常在京城,从未直接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他,如今居然能这么决定,实在是让和珅欣慰。

“香港虽小,却是我天朝国土,也是我百姓子民千百年来的安身之处。多年前,英国人凭借洋枪大炮之威硬抢了去,怎能轻易放弃?先皇在世时,常常为此后悔不己,说香港落入英国之手,是我等耻辱!如今我们胜了,这香港当然要拿回来,要不然等百年之后,这天下子民将如何看待我们?到九泉之下,我等又有何面目去见先皇呢?”

和珅的这席话,让所有持反对意见地人一惊,尤其是倭仁更是听的老泪纵横,颤微微地朝京城方向跪倒,口呼道光名号,自责不己。

“倭大人也是一片为国赤心,只不过是考虑不周,想来先皇在天不会怪罪,还请快快起来……。”和珅连忙把他扶起,好言安慰了几句,随后又道:“诸位,英国称雄世界,靠的有两样宝贝。其一是洋枪大炮,其二就是世界第一的舰队!他们能从万里之外的欧罗巴侵犯我国,凭的就是这两样宝贝,而我中国虽有亿万子民,却始终不能以敌,所缺地也是它们。如今,洋枪大炮我们也有了,凭借此战更是打败了嚣张一时的英国人,但诸位却别忘了,在天津之外依旧有着英人的军舰!没有能与西方各国抗衡的海军,一旦再次发生战争,我们还是处于挨打的局面,就算最后胜了也是元气大伤啊!”

“君实说的有理!”左宗棠在一旁说道:“中国东南半壁面朝大海,各舰可以肆意往来。所靠的就是他们有强大地海军。尤其是英国人,他们的舰队号称世界第一,如香港在英人手中,就等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向我国的落脚点。凭借此地,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再派远征军侵犯我国,所以本督以为,不仅香港要争。而且还得尽快建起海军,以此才能和西洋诸国抗衡。”

奕訢也赞同道:“老师与左大人所言也是本王所想。我总理衙门节制海防,可没有海军,这海防又谈何而来?就说这次大战吧,如果不是英国人欺负我国没有海军,由广州海面绕行偷袭天津地话,大沽口哪里这么容易拿下来?要是大沽口不失,加上海军在外与敌对抗周旋。英国人还会有胆量直取天津,兵逼京城么?”

“恭王说地好!本王觉得也是如此!”僧格林沁作为此战的大将当然清楚战争之间地一切,在天津防守战地时候,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海军,他只能眼睁睁地瞧着英国人的军舰攻击天津,而拿不出半点办法与敌人抗衡。如果中国也拥有了自己的海军,这仗从一开始怎么会打得如此郁闷呢?

由和珅的话,引发了众人感叹。这次战争虽然侥幸胜利了,但双方的实力对比究竟如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座的人不是有精通洋务的大臣,就是身经百战地将帅,就连倭仁经历这些天的所见所闻,也渐渐改变了原有的一些观点,对以前不屑一顾的“夷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战后先全力剿灭太平天国之患。再以新军为基础打造出一支西式军队,同时大力发展海军,和西方国家抗衡,这是大家商讨后一直认同的观点。

瞧着众人眉飞色舞,为所描绘的蓝图而心醉之时,和珅躲在一边嘴角微露笑容,心里暗暗为此结果而得意。

“中堂,外面有个人求见!”一个戈什哈走了进来,站在门口张望着找到和珅,连忙快步上前。用极低的声音在和珅耳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