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六十六章 洪秀全魂归天国(1 / 2)

狗官 夜深 0 字 2021-09-02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六十六章洪秀全魂归天国

李秀成降了,事后,他被和珅从地牢中接出,重新安置在总督衙门的后院中。但这一次和上次不同,不仅是待遇的改变,更按着和珅的要求写出了投降书,同时每日呆在屋里,一方面休养受伤的身体,另一方面开始撰写太平天国内部的各种密闻。

和珅没在天津没有多留,当李秀成正式投降的第三日,就动身回到了北京。

李秀成虽然降了,但朝廷必须要给李秀成一个交代。这是和珅亲口答应的,也是和珅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的。南京之战还在继续,各地的太平军依旧没完全剿灭,如能利用李秀成大做文章,这场战事或许会提前结束许多,而国家也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尽快稳定地方,这对国家,对朝廷来说有莫大的好处。

正因为这样,他回京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两宫,要求明文下旨赦免李秀成。

对于李秀成被擒投降,朝中闻讯后都是一片欢腾。从咸丰元年至今,朝廷与太平天国打了这么多仗,却从来没有过如此战绩,更别说捕获名震天下的李秀成,逼迫他投降的事了。

不仅是两宫太后,还是满朝文武,就连年幼的小皇帝也全露出了笑容。如此喜事,让他们看到了国家中兴的希望,更能感觉到天下平定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不过,对于李秀成的处置朝中却分成了三派。其中一派以清流为主,极力要杀李秀成明正典刑。以震慑天下。这一派人数最少,大多都是些思想僵化,不懂变通地老臣,要不就是沽名钓誉,想以此来表明自己忠心的家伙。

至于第二派,从人数和实力上是最多的,他们大多都是有些政治头脑。也明白天下大势的臣子。这些人赞同和珅的建议,不杀李秀成。用来竖立一个典型给天下看,从而配合剿灭太平天国的计划,以示朝廷的仁道。

不过,这些人却不同意和珅打算给李秀成授官地想法,在他们看来,李秀成是十恶不赦的判逆,兵败被擒。朝廷能留下他一命已经足已表现出朝廷地仁道心意了,没必要再节外生枝,启用一个长毛伪王任官。万一,对方匪心不死,将来掌权后故伎重演,再此为祸天下的话,这不反而弄巧成拙了么?

这些人的看法代表了朝中绝大部分,就连两宫太后也有这种想法。有些人甚至觉得长毛贼心不改。就算一时留他一命也必须得用心防备,最好过个几年,等天下太平后找个理由把他处死,这才是真正一劳永逸的办法。

至于最后一派,那就是和珅和他几个心腹了。和珅是李秀成投降的关键,而且与李秀成接触这些日子来。他觉得此人虽不懂政治,但在兵事上却有足够的才华。对于这种纯粹的将帅之才,能收为己用远远比杀掉,或者放入民间暗中控制起来好得多。何况他在李秀成面前亲口答应过,当然要为他说几句话。

就这样,为了李秀成地事,各派代表在上朝时争执了起来,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请两宫太后决断。

“太后,皇上……奴才以为。李秀成绝对不能杀!”

和珅站在殿中侃侃而谈。首先针对那些叫嚣着要杀一儆百的观点,仔细分析了眼下的形势。着重指出杀李秀成的坏处,和留下他的好处。

“于中堂说的对,李秀成虽然是长毛伪王,但留他一命远比杀了他的好。况且我朝已仁孝治天下,如放李秀成一条生路,天下百姓定能深感太后与皇上地仁德,就连那些被长毛胁迫的人,说不定也会醒悟过来。”

和珅话音刚落,几个本就不赞成杀李秀成的臣子连连点头,附和和珅的意见。就连恭亲王等人也表示赞同,上奏请两宫留李秀成一命。

“妹妹,你怎么看?”东太后慈安微微点头,在垂帘后面小声地向西太后慈禧问道。

慈禧先是恭谦了几句,这才轻声说道:“姐姐,我觉得于中堂说的有道理,反正李秀成已经降了朝廷,也翻不出什么波浪来,留他一命更能让天下知道我皇的仁德,还是不杀地好些。”

“妹妹说的是。”慈安笑着点点头,提声在帘后说道:“不杀李秀成之事,哀家准了。”

“谢太后仁德!”

和珅早就预料到这结果,连忙应道,既然已经决定了不杀李秀成,那接下来就是究竟是把李秀成控制起来呢,还是授官的事了。

“太后,皇上。奴才也以为李秀成不杀为好,可奴才更以为没有必要召李秀成入朝为官。李秀成乃长毛伪王,本犯下大逆之罪,留他一命足已,再授官职,似乎并无如此必要。”

军机大臣宝鋆出言反对,宝鋆曾领兵与太平天国交战多年,数次败与李秀成手下。虽说他不至于为了当年的胜败而置之国家大事不顾,但他却觉得能留李秀成不死已经是朝廷开恩了,把他入朝为官,这在宝鋆的心理来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宝鋆一开口,与他交好的各人也如此说道,就连恭亲王也不同意和珅的看法,在恭亲王奕訢来看,如果是想以此来证明朝廷的决心话,倒不如给李秀成一个虚爵,就是授个子爵,或者*爵也比实授为官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