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六十九章 挑人才送洋留学(1 / 2)

狗官 夜深 0 字 2021-09-02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六十九章挑人才送洋留学

中国向美丽国和普鲁士购买军舰的协议虽然秘密,但这件事和珅也不可能一手遮天,毕竟,采购的资金来源还得通过朝廷拨款才行。正因为这样,这消息没过多久就从朝中渐渐传了出去,到了各国外交官的耳中。

不过,和珅办事还是很小心的,没有过多披露购买的真实计划,所以各国知道的只不过是中国向两国订购军舰的消息而已,至于怎么订购,订购的军舰数量、规模和型号等等,却一无所知。

美丽国和普鲁士现在的情况西方各国都是心知肚明,从中国开始打算建立海军起,西方各国为了各自在华利益都带着一丝警惕,但当得知中国最后把采购对象确定下来,居然选择了正在内战中的美丽国,和奥地利打得不可开交的普鲁士时,各国政府非但没有再担心,反而各自松了一口大气。

在他们看来,中国这么做简直是荒唐。普鲁士的军工虽强,但军舰制造能力在欧洲并不突出,产量也有限的很。至于美丽国虽然有这个能力,可美丽国的内战天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就算内战结束后,美丽国的国力也必然有所大损,在这种前提下,要生产出能组建一支舰队的军舰,起码得花上好几年的功夫。

这种错觉,给了各国一颗定心丸。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海军要想成军最快也得需近十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并不短,在这个多变地世界上随时会发生些什么不可预计的事。何况。以各国的海军实力,至少在十年里依旧可以牢牢控制住中国的海权,以保证他们的利益。

正是这种错觉,让西方各国没有去穴手中国的军舰订购,给了中国海军组建的充裕时间。而且,这也是和珅最想看到地,当反馈的信息放在他案头地时候。和珅忍不住就想放声大笑,他窃喜地想到。当一年之后,一个不比西方舰队弱多少的强大海军突然出现在中国沿海的时候,那些西方人会有什么表情。

“汤生,同文馆的留学生工作,你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了?”和珅边品着茶,边笑眯眯地向身边的辜鸿铭问道。

辜鸿铭已经被和珅从上海调到京城,进入总理衙门。并直接负责同文馆的工作。中国自道光年间地*片战争起,近二十多年来,神州大地一直战火未熄。如今,终于平定内外,正是百废待举的好时机,和珅一向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在这种契机下,他更迫切需要各方面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辜鸿铭学贯中西。在这种时候被他委以重任,协助同文馆翻译大量西方书籍,同时受和珅委托,全权处理留学生的工作。

其实,这留学生之事和珅当年在上海的时候就已进行了,但出于朝廷的保守原因。他一直是暗中实施,规模也极为有限。而且,当时的留学生多是南洋子弟,所学地也主要是工业和商业等,仅仅几个学习军事的,所读的也只不过全是陆军,在这些人中,半个海军人才都没。眼下军舰的采购已经确定,接下来快则一年,满则一年半。中国人就能拥有自己的海军。虽然长江水师也有善战的将士。可水战与海战有着极大地不同,而且新式军舰和那些木船的战法也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到时候没有合格的海军人才。这支舰队等于就是一个摆设,拿出来吓唬人或许马马虎虎,一旦和西方舰队正式开战,肯定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这茶不错……。”辜鸿铭先赞了一声杯中的茶,随后点起他酷爱的埃及香烟,吞云吐雾地说道:“第一批出洋的人已经选定了,一共是三十七人,其中二十人去英国学习海军,另外十七人去普鲁士读陆军。”

“噢……这些人是什么情况?”

“三十七人中,有十六人是从各军抽调的年青营官、统领,其余各人都是近些年的武举与地方推荐人才,年龄均在二十至三十出头不等。经过考核,还算符合所定条件。”

和珅点点头,特意问了几个人选的名字,其中有几人和珅曾在长江水师地名册中见过,但也有些人从未听过其名,不过和珅对辜鸿铭办事放心,既然他已经进行过考核,那应该是有些本事地。

“等等!”最后听到两人名字,和珅不由得一愣,问道:“麟桂?此人是否以操炮船出名的麟桂?”

“君实兄好记性!正是这个麟桂!”辜鸿铭佩服地说道:“在留学地这些人选中,如果要说善于水战,最能贴近海军指挥的当属此人,而且在考核中发现,这个麟桂不仅会打水仗,而且对兵法的见解各有独到之处,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可是……我没记错的话,麟桂他已经是道台了啊!”和珅疑惑地问道。

辜鸿铭点头道:“君实兄说的没错,不过当得知朝廷打算建立海军,派人出洋学习后,麟桂就上折辞了差事。”

“好!好一个为国的将军!”和珅不由得赞叹一声,接着又问道:“刚才你还提了一个人叫丁汝昌的,此人我记得是出身湘军大营吧?他这次是否是去普鲁士学的陆军?”

“君实兄这就猜错了,丁汝昌出身湘军是没错,可他去的是英国,学的也不是陆军,而是海军。”

“这又是怎么回事?”和珅不解地问道。

“君实兄有所不知,这丁汝昌虽然在湘军大营任职,但他其实出身在长江水师,如今学海军正是归于老本行。”

“呵呵,这倒是我第一次听说。”听辜鸿铭这么一解释,和珅也笑了起来。

两人商谈了一会。初步定下了这些人的出国日期,虽然和珅这些年一直默默努力着改变国民对西方世界地看法,但在普通人眼里,那些不同肤色,各种颜色头发的西洋人对他们依旧有着恐惧与抗拒感,更因为中国的传统所至,流离海外的行举向来为亲朋所不耻。想要挑选更多人出洋,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

辜鸿铭所选的这三十七人。大多都是经历过战火地年轻将领,或者就是怀着一腔热血报国的英才,最不济也是有能力,但没后台,苦苦找寻出头时机,以此为将来前程一搏地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