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民夫生存状况(2 / 2)

啪的一声,两只草鞋丢在了女孩儿脚下。</p>

“试试合脚不?”李孟羲面无表情,甚至有点想打哈欠。</p>

女孩儿偷偷抬头看了李孟羲一眼,然后赶紧又把头低下了。</p>

见女孩儿不动,“鞋给你了。”李孟羲说着。</p>

女孩儿换好了草鞋,那两只又大又破的大草鞋她还要拿着。</p>

“扔了得了?你拿着不累吗?”李孟羲皱眉。</p>

女孩儿好像很愿意听李孟羲的话,她赶忙把手里的草鞋丢了。</p>

“你回去好了,马上拔营了。”李孟羲朝中军营指了指。</p>

女孩儿抱着草席和铺盖向大营走去,没走两步,她偷偷回头看李孟羲一眼,当发现李孟羲也在看她是,女孩儿连忙转过了头。</p>

目送着女孩儿走入民夫大队之中,跟着大队走,前后有哨骑照应,不会掉队的。</p>

李孟羲这才把目光移开了。</p>

“孟羲,这小姑娘是谁啊?”刘备脸上的笑意就没停过。</p>

“我不认识啊。她爹被你的义军拿枪捅死了,人家没爹了成孤儿了,你不得养着人家吗?”李孟羲听出了刘备话里的挪舆,反驳了刘备一下。</p>

“成,养着!”刘备看着李孟羲,笑的更开心了。</p>

此时文安县城,张飞超人群吼到,“好好过活,安分守己,要是让老子知道谁去投了黄巾,俺老张杀回来,一矛捅死一个,听着没?”张飞豹眼大瞪。</p>

文安县百姓唯唯诺诺,说都是良善百</p>

姓,怎敢从贼?</p>

张飞冷哼一声,纵马而去。</p>

文安县城大小官员被黄巾杀了个干净,一个也不剩了。</p>

刘备收复了县城,把县城留给了文安县的百姓。</p>

大军拔营,挥军南向。</p>

——</p>

意外的接触到了女孩儿,李孟羲突然想到自己忽略了一些事,那就是和俘虏相关的事。</p>

从投刘玄德以来,李孟羲要么在练兵,要么在辎重后队,他跟俘虏少有接触。</p>

黄巾军俘虏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真正邦国交战的俘虏,有很强的反抗性和管理难度,大多数黄巾,都是穷苦百姓,活不下去为了混口饭吃才投了黄巾。</p>

刘备军强,加之有粮,在刘备军中吃的比在黄巾军中还好一点,再加上刘备手段柔和,无有杀俘强制俘虏攻城等事,黄巾军的俘虏反抗性几乎没有。</p>

也正因如此,刘备采取的管理方式跟放羊差不多。</p>

愿意跟义军走那就跟着,管一天两顿稀饭;不愿跟着走,想跑,那自便。</p>

义军自涿郡出发,最早的乡勇只五百人而已,现在两战俘虏加起来,近万人,五百人再减去伤亡,实在是找不到人手去管理了,只能粗放管理。</p>

刘备能管两顿饭,很仁义了,可也正因为力量有限粗放管理,很多问题未能顾及的到。</p>

李孟羲不了解俘虏们的生存状况,于是他让关羽带他前前后后的看过一番。</p>

长长的行军队伍,拖拉了数里。</p>

在马背上,李孟羲认真观察着前黄巾军,现在的义军俘虏,或者说是民夫。</p>

民夫们有老有少,但是竟然,青壮占了很大比例,并不是大多老弱病残的模样。</p>

一想大致明白为什么了,天灾人祸的,老弱病残生存能力弱,肯定是最先被淘汰掉了,剩下的肯定是青壮多。</p>

按观察的结果来看,一万人,估计有三千年轻人,只是年轻人,称不上是青壮,就没几个壮实的。</p>

民夫们大多是衣衫褴褛的,手里拿着根棍,背后背着席,或是抱着,除了铺盖卷,大多身无长物。</p>

本以为,再怎么狼狈,至少也有双鞋吧。</p>

李孟羲特意观察了之后发现,一路行来,脚上没鞋,或者缺了一只鞋的人时不时都能看到。</p>

民夫们纵然双脚都有鞋,草鞋状态也是极差的。</p>

草鞋不难生产,可是黄巾军就没有任何生产的意识。</p>

能抢到东西就罢了,抢不到东西就没有任何补充。</p>

“关将军,一日行军三十里,一双草鞋,多久磨坏?”</p>

“半个月?”</p>

也就是说,义军即将要缺上万双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