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董卓亡王允屡出错招(2 / 2)

王允是并州刺史部太原郡世家王氏家族的嫡子,一向以文学才情及节气闻名于世,他与蔡邕、卢植、马日婵等都是世交好友,一向私交不错。

他万万没有想到蔡邕会如此过分,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公开为国贼董卓哭丧,还声情俱备涕泗横流,实在让王允难以接受此事。

他登时气愤填膺,令人抓捕蔡邕前来对质,为此事王允还摔坏了购自幽州的特产白玉瓷杯,犹自气哼哼的难以平复激荡的心情。

却不料被捕后的蔡邕极其落寞的予以回答:“无论董卓再怎么残暴凶狠,可他把我从朝廷重犯中选拔出仕,一日连番三次升迁,一直做到如今中郎将要职。”

“按惯例他应该是我的举主,他即已死亡,我理应前往拜祭哭丧,这又有什么不对之处吗?子师兄何必兴师动众缉拿于我?还如此恶言相向,不是有失礼仪否?”

王允对蔡邕此言有些不以为然,愤怒的大声予以反驳:“董贼丧尽天良,毒杀何太后和少帝,又敢夜宿皇宫后院,欺凌圣上长姐,放纵西凉将士劫掠长安众士民,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国贼。”

“伯喈今天之行为,是舍大义而全小节,忘记身为朝廷之官员,以一代宗师之名节,去为恶贯满盈的董卓哭丧祭拜,还对得起大汉皇朝对你的恩典吗?”

蔡邕又以理抗争反驳,以自己仅仅是作为董卓的受惠者,哭丧祭拜也是人之常情,王允以此上升为朝廷大义及气节,是在故意挑自己的刺,有明显的找碴嫌疑。

王允又一次据理反斥,二人越说越僵,越说越生气上火,最后王允以′董卓逆贼的党羽′之罪名,将蔡邕抓进大汉朝廷的廷狱之中。

蔡邕是东汉末年极有名气的海内大儒,门生故吏极多,以前死亡在柏釜谷内的曹操曹孟德便是蔡邕的门下弟子,自从蔡邕被抓进大牢后,时不时的有人上门哀求王允释放蔡邕。

而蔡邕也在廷狱中进行反思,渐渐的有些后悔不已,自己为了全董卓的举荐之恩,上大街祭拜董卓亡灵,本是禀承时下的制度所为。

只是没想到董卓如此不得天下人心,害得自己也身陷囹圄之中,还陆续受到狱卒们的讽刺嘲笑,看来自己真是舍大义而全小节矣!

蔡邕又想到自己寡居在府中的女儿蔡琰蔡昭姬,她因丈夫身亡,被婆家卫氏欺凌,最终逼迫的蔡琰只好回娘家居住,他便更是后悔莫及。

蔡邕懊悔不已之下,拜托别人给王允捎话:“子师兄,都是邕一时冲动,才惹下此等祸患。祈愿子师兄能放邕回归故里,以编著汉史而苟活于世。”

蔡邕此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读书文人,根本不懂得世事规矩,也不太了解如何向别人低头示弱,想保持住他身为儒生的高贵气节。

他不好意思向多年老友示弱,以照顾寡居在家的女儿蔡琰为借口,反而以编撰汉史作借囗,哀求王允释放他回到故乡。

也许是因为给蔡邕讲情之人太多,也许是王允有些忌恨蔡邕在士林中的威望太高,他竟然逐渐对蔡邕起了浓烈的杀意。

王允几经考虑之后,让手下小吏送给蔡邕一封书信,蔡邕开始还以为是赦免他无罪的文书,高兴地打开一看,登时如堕冰窟,浑身都被惊吓的一动也不能动。

原来文书上写着廖廖数语,去让蔡邕如同万箭穿心而过,丧失了求生的希望,上面清晰的写道“太史司马不死,多妄语谤帝王,伯喈欲效仿乎?”

这明显是说当年的太史令司马迁被皇帝处以腐刑,成了不在皇宫内服侍皇帝的太监,却编撰出“史记”一书,其中多有诽谤皇帝的言论,以至使皇室的脸面丧尽。

现在你蔡伯喈突然之间回心转意,是不是想效仿司马迁,出狱之后胡乱编撰诽谤当今圣上呢?真是其心当诛,我更不可能放你出狱。

聪明人不必多说细讲,蔡邕知道多年老友对自己起了杀机,这次王允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

王允只是迫于当前的局势,不敢沾染上亲自下令杀害自己的骂名,这是钝刀子杀人秘法,逼迫着自己采取自尽之法,免除王允沾惹上这场是非之中。

为了保护女儿不会受到自己的牵连,也是为了女儿的人身安全,和未来的人生幸福,蔡邕便拾起牢卒刚才故意丢下的绳索,当晚便投环自杀而亡。

此消息很快传到王允的耳中,他顿时长舒一囗气,脸上微微显现出一丝悲伤难过之色,但转瞬间一闪而过。

与原历史中有些不同的是,蔡邕提前十数天自尽于廷狱内,王允还对他有些心怀愧疚。

他立刻进宫求见刘协,希望汉献帝念在蔡邕曾是先皇的帝师,生前又为大汉朝廷立下不小的功绩。

王允希望皇帝能够赦免蔡邕的全部罪行,准许其女蔡琰为其父扶棺回到家乡,为其父亲下葬安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