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历史的转折 一(2 / 2)

由于大片国土沦丧,国内抗日声浪高起,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一时间蒋介石成了众矢之的。

民国二十一年,日本人入侵东北攫取了巨大得利,为了转移占领东北的国际视线,在上海又挑起“一二八事变”,点燃了上海战火。在这一事变中,驻上海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然而,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却制定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两面”应对策略。在这一场战争中,以国军第十九路军33万人为主体的五万国军,在人数和装备均处于劣势的前提下,抵抗日军9万之众的侵略,时间长达三十三天之久,最终以日军伤亡1万余人,我方伤亡14万人结束。由于上海的战事直接影响到世界列强在沪、在华利益,在英、美等列强的干预下,这年五月五日,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这个协定承认了日军可以长期驻在上海吴淞、闸北、江湾及引翔港等地,而国民政府军队却不能在上海及其周围驻扎设防;同时,将扬子江沿岸福山到太仓、安亭及白鹤江起直到苏州河北的广大地区,划给英、美等列强共管。

这样一来,短期内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再一次没有经过正式宣战,通过军事行动对国民政府不断施压,又一次攫取了上海的利益,实际了对上海领土的实际占领。日本这种海盗与赌徒心态,接连得逞,更加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野心与狂妄心态。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激起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抗议,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郭泰祺被愤怒的抗议群众打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府于五月九日发出《反对国民党淞沪协定通电》,号召民众起来进行自己的战争,保卫中国主权与领地完整。而对于日本来说,这次淞沪战争成功转移了国际视线,试探了列强对其侵略行径的反应,扩大了日本在沪利益。当然,对日本来说,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利益重心仍然在东北,因为东北成为了日本战略缓冲区、战争物资基地以及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民国二十二年二月,日军又乘民国内战之机,调动重兵从东北西行南下,占领热河全省,冀东二十二县,直接进犯长城沿线,进逼平津。当年六月,逼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至此,直接导致长城抗战失败,民国又失去了热河全省和冀东二十二县的领土,中国北方门户完全洞开。在此期间,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在英法等国姑息与纵容下,日本依托在东北攫取的巨大战略资源,疯狂扩军备战。

继《塘沽协定》之后,日本方面准确把握了国民党当局的对日政策,制造了“天津《国权报》社长胡恩溥、《振报》社长兼伪‘满州国中央通讯社’记者白逾桓在日租界被刺杀”事件,日本关东军借机越过长城,指责中方破坏《塘沽协定》,以此逼迫国民政府,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六日,中日双方秘密签订《何梅协定》。根据协定,取消了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等。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这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埋下了重大隐患。

这个秘密协定后被公开,国民党当局接二连三地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协定,激起了全国各界极大的义愤。此后,日本在华政治和军事活动从未间断,民国二十四年底,日本还策划了“内蒙独立运动”,支持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自任政务长官,宣布冀东二十二县“独立”、“自治”,成为继满洲国之后第二个汉奸傀儡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