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造物主、创世纪与诸天沙盘(1 / 2)

 浅谈“浅谈”浅谈。

就比如打开了一,主角捡到了一个小宇宙,突然就开始冒充创世神。

这东西可能是个水晶球,能拿来做游戏;也可能是个摩托车头盔,可以拿来做游戏;更有可能是个腕表或者戒指什么的,可以拿来做游戏。

当然,也有很大的概率,是一个漆黑的三角铁片,可以拿来做游戏。

问题就在这里,还能干什么呢?

你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看云起云落,这就是一本百万字的小说。

你在那里,亦或不在那里,有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作者总是想着让主角搞出意外,让主角掺和其中,产生无数的跌宕起伏。

毕竟,“文似看山不喜平”。

纵使是平平淡淡的日常文,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小的起伏。

开面店的都会引来质疑,更不要说那些住在深山老林里养花的了。

而所有这些想法,都摆脱不了“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者一定会被观察者影响到,在做出选择时或者判断时,很容易因观察与否而影响结果。

什么是主角?

我们看到的剧情最多的那个,从头到尾怎么也死不掉的那个,不论怎样都能勇往直前有时候还会热血到让人头大的那个,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主角。

除非你写了一,里面的人个个说话都好听,然后看谁像主角就砍了谁。

所以,正常情况下,主角一定会是个“大聪明”。

这就好像写一本侦探小说,有无主角模式、双主角模式和单主角模式。

双主角模式的情况下,其中一个作为记录者,通常都会承担着“发现华点”的重任。

因为他代表的,其实就是各位看书的读者。

在明确谁是记录者之后,就会开始跟随着记录者的视角试图去超越作为侦探的另一个主角。

在我看来,这似乎是看侦探小说的读者的通病。

虽然多数情况下,读者甚至可能比记录者都要迟钝。

就好像某人第一眼见了个路人,记录者描写了一下这个人,而后这位侦探就得出了非常多的结论。

你看到这一段就会认为:

“这不是侦探小说,这是异术超能吧?!”

当然,这是在众位不知道演绎推理的前提下所诞生的结论。

对知识有系统的考察和全面的把握,构建实际知识体系,从为数不多的公理出发推导出众多的定理,再用这些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

说会创世,一定要提到“无限流”或者说“诸天流”。

前者粗浅的去看的话,最重要的自然是主神和轮回者;这么看的话,后者就是去主神化。

这一阶段,主角通常都是轮回者或者穿越诸天的那个人。

他们通常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都是孤儿院出身。

这些人一穷二白的,去了哪里都能风餐露宿。

当然,无限流更大的看点还在于轮回者与轮回者之间的互动,这是诸天流单机模式所没有的。

为什么要说是诸天流单机模式呢?

因为联网的诸天流少到,看一本就少一本。

而在经历了轮回者阶段之后,便出现了“建设+无限流”。

也就是所谓的“打造主神”。

向着四周不断延伸,便有了找个星球当服务器做游戏、找个世界当服务器做游戏以及原地造一个世界当服务器做游戏。

于是就有了诸如“造物主”、“创世纪”以及“诸天沙盘”之类的说法。

当然,旁边还有一个不去建设世界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