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说过赶尸,下文就不再赘述了,赶尸都必须昼伏夜出,白天是休息的,再说尸体是不敢在太阳下行走的。所以他们必须夜晚赶路,我看了看表,现在是夜晚十一点接近十二点,正是赶尸的好时机。
“叮铃铃,叮铃铃”铃声越来越近,那整齐的蹦跳也越来越近,寂静的夜晚加上这诡异的铃声显得十分瘆人,“扑嗒扑嗒”一阵蹦跳声紧随其后,几个穿着孝服的白影跟着前面一个面目威严的老人有节奏的向前蹦跳着,赶尸是一个十分消耗体力的活,不但要谨防尸变还必须要使尸体跟随自己的号令移动,稍有差池便会产生不可猜想的后果!
后面还有一个小伙子,脸色有点不自然,应该是学徒手提灯笼,拿着小阴锣。中间那些穿着孝服的就是尸体的,脸上贴着有一些字的黄表纸应该是镇尸符,其余的部分都用白纸覆盖,只有眼的地方露着黑乎乎的洞看着异常的吓人。
赶尸这种事据说起源于古代苗族巫术,是当时巫教盛行时兴起的职业,赶尸匠手持摄魂铃,后面有人用小阴锣协助,利用符咒将尸体的三魂七魄留在体内,受到咒语和摄魂铃的控制使尸体自己走路,在鬼国的领域内把死在湘西的人的尸体赶出湘西,因为当时湘西的交通不发达尸体无法运送。
赶尸的起源在《茅山录总解》中提到过:几千年以前,苗族祖先阿普蚩尤打完仗后要向后方撤退,士兵们将伤兵抬走后,阿普蚩尤命令军师把战死的将士送回故里入土为安。可是这对于军师来说是一个难题,这么多的士兵应该怎样运输?军师想了一个办法:军事打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已死的将士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原本躺在地上的死尸全部站起,在军师假扮的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的向南走去,这就是赶尸的最早起源,关于《茅山录总解》中会出现赶尸的事情我也不感到奇怪,因为道教正是几千年来先人们对巫教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产物。
“喜神到此,生人避退!”几声悠长的声音传来,这几句话暗示赶尸的队伍到来,活人赶快消失。喜神就是死人,取死人的谐音图一个吉利。我看也没有什么看头,就关紧窗户熄了灯。
这农家乐真是的为毛只有一张床,要不床大点也行啊。额,我的意思是说这样两个人可以不那么挤,没别的意思
宛月已经睡的很熟,“扑嗒,扑嗒。”“叮铃铃,叮铃铃”的声音交织着,着实让人心烦,不过却也让人不寒而栗,虽然别吵的睡不着觉,却也不敢开窗大骂,要是诈尸了还了得!
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里是风景区啊,游客都在这里,为啥会有赶尸的,难不成这是特殊服务?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阵猫叫让我不禁一寒!
猫是很有灵气的动物,有着超越人类的感知力,可以不用开阴阳眼就可以看到邪崇,邪崇也对这类小家伙十分惧怕。不过再赶尸出现这种情况可就大事不妙了,由于尸体内的魂魄被镇尸符压制,虽然害怕却无法躲避,这样会让尸体内的魂魄焦躁不安引起诈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