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1-1600(1 / 2)

 [1591]</p>

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在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p>

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全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p>

要对付这个可怕的敌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p>

在紫禁城里的平台,怀着憧憬和希望,皇帝陛下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p>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p>

他们见面的那一天,是崇祯元年(168)七月十四日。</p>

顺便说一句,由于本人数学不好,在我以上叙述的所有史实中,日期都是依照原始史料,使用阴历。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p>

七月十四,鬼门大开,阴风四起。</p>

那天有没有鬼出来我不知道,但当天的这场谈话,确实比较鬼。</p>

谈话开始,崇祯先客套,狠狠地夸奖袁崇焕,把袁督师说得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于是,袁督师激动地说出了下面的话:</p>

“计五年,全辽可复。”</p>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p>

这下吹大发了。</p>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们,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洗礼后,选出了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挽救危局的人,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p>

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p>

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p>

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p>

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p>

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p>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p>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p>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向他讨教如何五年平辽。</p>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p>

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p>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9]</p>

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p>

差点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p>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p>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p>

这句话意思是,皇上固然不懂业务,但是比较较真,现在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日期验收工作,你怎么办?</p>

袁督师的反应,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怃然自失。</p>

没事,牛吹过了,就往回拉。</p>

于是,当崇祯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袁督师就开始提要求了。</p>

首先是钱粮,要求户部支持,武器装备,要求工部支持</p>

然后是人事,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全力支持。</p>

最后是言官,我在外打仗,言官唧唧喳喳难免,不要让他们烦我。</p>

以上要求全部得到了满足,立即。</p>

崇祯是个很认真的人,他马上召集六部尚书,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个落实,保证兑现。</p>

会议就此结束,双方各致问候,散伙。</p>

在这场召对中,崇祯是很真诚的,袁崇焕是很不真诚的,因为当时的辽东局势已成定论,后金连衙门都修起来了,能够守住就算不错,你看崇祯兄才刚二十,又不懂业务,就敢糊弄他,是很不厚道的。</p>

就这样,袁崇焕胸怀五年平辽的口号,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p>

可他刚走到半路,就有人告诉他,你不用去了,去了也没兵。</p>

就在他被皇帝召见的十天后,宁远发生了兵变。</p>

兵变的原因,是不发工资。</p>

我曾翻阅过明代户部记录,惊奇地发现,明朝的财政制度,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竟然都没有行政拨款。也就是说,地方办公经费,除老少边穷地区外,朝廷是不管的,自己去挣,挣得多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挣不到就滚蛋。</p>

而明朝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都用在了同一个地方——军费。</p>

什么军饷、粮草、衣物,打赢了有赏钱,打输了有补偿,打死了有安家费,再加上个别不地道的人吃空额,扣奖金,几乎每年都不够用。</p>

宁远的情况大致如此,由于财政困难,已经连续四个月没有发工资。</p>

要知道,明朝拖欠军饷和拖欠工钱是不一样的,不给工资,最多就去衙门告你,让你吃官司,不给军饷,就让你吃大刀。</p>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9]</p>

最先吃苦头的,是辽东巡抚毕自肃,兵变发生时,他正在衙门审案,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绑成了粽子,关进了牢房,和他一起被抓的,还有宁远总兵朱梅。</p>

抓起来就一件事,要钱,可惜的是,翻遍巡抚衙门,竟然一文钱没有。</p>

其实毕自肃同志,确实是个很自肃的人,为发饷的事情,几次找户部要钱,讽刺的是,户部尚书的名字叫做毕自严,是他的哥哥,关系铁到这个份上,都没要到钱,可见是真没办法了。</p>

但苦大兵不管这个,干活就得发工钱,不发工钱就干你,毕大人最先遭殃,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关键时刻部下赶到,说你们把他打死也没用,不如把人留着,我去筹钱。</p>

就这样,兵变弄成了绑票,东拼西凑,找来两万银子,当兵的不干,又要闹事,无奈之下,巡抚衙门主动出面,以政府做担保,找人借了五万两银子(要算利息),补了部分工资,这才把人弄出来。</p>

毕自肃确实是个好人,出来后没找打他的人,反而跟自己过不去,觉得闹到这个局势,有很大的领导责任,但他实在太过实诚,为负责任,竟然自杀了。</p>

毕巡抚是个老实人,袁督师就不同了,听说兵变消息,勃然大怒:竟敢闹事,反了你们了!</p>

立刻马不停蹄往地方赶,到了宁远,衙门都不进,直接就奔军营。</p>

此时的军营,已彻底失去控制,军官都不敢进,进去就打,闹得不行,袁崇焕进去了,大家都安静了。</p>

所谓闹事,也是有欺软怕硬这一说的。</p>

袁崇焕首先宣读了皇帝的谕令,让大家散会,回营休息,然后他找到几个心腹,只问了一个问题:</p>

“谁带头闹的?”</p>

回答:</p>

“杨正朝,张思顺。”</p>

那就好办了,先抓这两个。</p>

两个人抓来,袁崇焕又只问了一个问题:想死,还是想活。</p>

不过是讨点钱,犯不着跟自己过不去,想活。</p>

想活可以,当叛徒就行。</p>

很快,在两人的帮助下,袁崇焕找到了参与叛乱的其余十几个乱党,对这些人,就没有问题,也没有政策了,全部杀头。</p>

领头的没有了,自然就不闹了,接下来的,是追究领导责任。</p>

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军部将吴国琦,杀头,其余相关将领,免职的免职,查办的查办,这其中还包括后来把李自成打得满世界乱逃的左良玉。</p>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94]</p>

兵变就此平息,但问题没有解决,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不发工资,玉皇大帝也镇不住。</p>

袁崇焕直接找到崇祯,开口就要八十万。</p>

八十万两白银,折合崇祯时期米价,大致是人民币六亿多。</p>

袁崇焕真敢要,崇祯也真敢给,马上批示户部尚书毕自严,照办。</p>

毕自严回复,不办。</p>

崇祯大发雷霆,毕自严雷打不动,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没钱。</p>

毕尚书不怕事,也不怕死,他的弟弟死都没能发出军饷,你袁崇焕算老几?</p>

事实确实如此,我查了一下,当时明朝每年的收入,大致是四百万两,而明朝一年的军费,竟然是五百万两!如此下去,必定破产。</p>

明朝,其实就是公司,公司没钱要破产,明朝没钱就完蛋,而军费的激增,应归功于努尔哈赤父子这十几年的抢掠带折腾,所谓明亡清兴的必然结局,不过如此。</p>

虽说经济紧张,但崇祯还是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只是打了个折——三十万两。</p>

钱搞定了,接下来是搞人。首先是辽东巡抚,毕巡抚死后,这个位置一直没人坐,袁崇焕说,干脆别派了,撤了这个职务拉倒。</p>

崇祯同意了。</p>

然后袁崇焕又说,登州、莱州两地(归他管)干脆也不要巡抚了,都撤了吧。</p>

</p>

崇祯又同意了。</p>

最后袁崇焕还说,为方便调遣,特推荐三人: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他的铁杆),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何可纲为宁远总兵,原任总兵满桂、麻登云(非铁杆),另行任用。</p>

崇祯还是同意了。</p>

值得一提的是,在请示任用这三个人的时候,袁崇焕曾经说过一句话:</p>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p>

此后的事情证明,这个誓言是比较准的,到期无果,三人互相残杀,他却未能请死。</p>

至此,袁崇焕人也有了,钱也有了,蓟辽之内,已无人可与抗衡。</p>

不,不,还是有一个。</p>

近十年来,历任蓟辽总督,无论是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都没有管过他,也管不了他。</p>

“孤处天涯,为国效命,曲直生死,惟君命是从。”</p>

臣左都督,挂将军印领尚方宝剑,总兵皮岛毛文龙泣血上疏。</p>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95]</p>

决定</p>

袁崇焕想杀掉毛文龙。</p>

这个念头啥时候蹦出来的,实在无法考证,反正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杀人动机,只有四个字:看不顺眼。</p>

当然,也有些人说,袁崇焕要杀掉毛文龙,是要为投敌做准备,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三百多年前袁崇焕快死那阵,京城里都这么说。</p>

但事实上,这是个相当无聊的**,因为根据清朝《满文老档》的记载,毛文龙曾经跟皇太极通过信,说要投敌,连进攻路线都商量好了,要这么说,袁崇焕还算是为国除害了。</p>

鉴于清朝有乱改史料的习惯,再加上毛文龙一贯的表现,其真实性是值得商榷。</p>

袁崇焕之所以决定干掉毛文龙,只是因为毛文龙不太听话。</p>

毛文龙所在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要传命令过去,要么穿越敌军阵地,要么坐船,如果不是什么惊天剧变,谁也不想费这个事。</p>

躲在岛上,长期没人管,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想听话也听不了,所以不太听话。</p>

更重要的是,毛文龙在皮岛,还是很有点作用的,他位于后金后方,经常派游击队骚扰皇太极,出来弄他一下,又不真打,实在比较恶心。被皇太极视为心腹大患。</p>

但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毛总兵驻守皮岛八年,做得最成功的不是军事,而是经济,皮岛也就是个岛,竟然被他做成了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无数的客商蜂拥而至,大大小小的走私船都从他那儿过,收钱就放行,他还参股。</p>

打仗倒也真打,每年都去,就是次数少点——六次,大多数时间,是在岛上列队示威,或者派人去后金那边摸个岗哨,打个闷棍之类。</p>

但总体而言,毛文龙还是不错的,一人孤悬海外,把生意做得这么大,还牵制了皇太极,虽说打仗不太积极,但以他的兵力,能固守就及格了。</p>

鉴于以上原因,历代总督、巡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放他过去了。</p>

但袁崇焕是不闭眼的,他的眼里,连粒沙子都不容。</p>

几年前,当他只是个四品宁前道的时候,就敢不经请示杀副总兵,现在的袁督师手握重权,小小的皮岛总兵算老几?</p>

更恶劣的是,毛文龙有严重的经济问题,八年多账目不清,还从不接受检查,且虚报战功,也不听招呼,实在是罪大恶极,必须干掉!</p>

其实毛总兵是有苦衷的,说我捞钱,确是事实,那也是没办法,就这么个荒岛,要不弄点钱,谁跟你干?说我虚报战功,也是事实,但这年头,不打仗的都吹牛,打仗的都虚报,多报点成绩也正常,都照程序走,混个屁啊?</p>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96]</p>

我曾查阅明代户部资料及相关史料,毛文龙手下的人数,大致在四万多人左右,按户部拨出的军饷,是铁定不够用的,换句话说,毛总兵做生意赚的钱,很多都贴进了军饷,很够意思。</p>

可惜对袁崇焕同志而言,这些都没有意义,在这件事上,他是纯粹的对人不对事。</p>

大难即将临头的毛总兵依然天真无邪,直到他得知了那个消息。</p>

崇祯二年(169)四月,蓟辽督师袁崇焕下令:凡运往东江之物资船队,必须先开到宁远觉华岛,然后再运往东江。</p>

接到命令后,毛文龙当场晕菜,大呼:</p>

“此乃拦喉切我一刀,必定立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