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 2)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0 字 2021-10-03

国民政府垄断金融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改革币制。</p>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民政府成立时货币流通极其混乱除银两、银元、铜币外还有中外银行、钱庄行的形形色色的纸币。为此1928年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均决议“废两改元”以统一币制。1933年3月在上海进行试工作。4月5日和6日财政部出布告和训令规定从4月6日起一律实行废两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还规定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p>

废两改元以后银本位制虽正式确定但国民政府仍无力使辅币和铜元的铸造、纸币的行和流通取得统一。全国除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外还有3o家银行和银行机构行钞票(总额达3亿元)。而1934年5月美国实行购买白银法案又使国际银价大涨中国存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通货紧缩。为此国民政府决定废止银本位实行纸币制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改革币制布告》宣布:“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布告规定其他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货币并垄断了纸币行权聚敛了民族资本银钱业的白银存底削弱了地方军阀的经济实力完成了对全国金融业的垄断使国家垄断资本得以形成。</p>

国民政府在完成其对金融垄断的同时对其他经济领域也实施统制。</p>

早在1928年国民政府就提出国营事业“乃政府今后努力建设之主要目标方将确定步骤以求实行”1。1931年5月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实业建设程序案》宣布“除集中国家资本国民经济而外犹须于确实有利条件之下借助外资以从事建设”1。同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以法律为之保障”2。明确表示国民党要把全国经济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为此在建设委员会之外又成立了一个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p>

1933年1o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扩大组织统制一切国营企业及管理全国经济建设。具体是负责关于国家经济建设或展计划的设计、审定、监督、实施以及核定经费。由于委员会是由内政、财政、铁道、交通、实业、教育各部部长及有关经济建设的各中央机关负责人组成因此它成了国民政府控制全国经济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伊始就布《统制棉业告国人书》决定设立棉业统制委员会对棉业实施统制“其目的固在集中权力统筹兼顾自今以往对于棉业应有设施凡国家权责所及由该委员会制成方案当予实践履行”3。1934年它又对蚕丝进行统制。</p>

1935年4月蒋介石起所谓“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要“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康展”④。如何来实现?就是将“一切人、财、物力都要在中央政府整个国策与全盘计划之下严密地统制起来”1。此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国民经济实行全盘控制。</p>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断扩张国民政府为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935年4月1日将国防设计委员会改名为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的职责是关于资源(包括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的调查研究、资源的开和资源的动员。目的是加中国重工业建设。在工作中资源委员会还规定了以下几项原则:“甲、为国防所必需应该由国家特别经营的事业由国家经营。乙、在国防上或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的事业由国家经营。丙、特种产品在国际上近乎独占可以左右国际市场的事1《经济问题资料汇编》第1分册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17页。</p>

1《经济问题资料汇编》第1分册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39o页。</p>

2《经济问题资料汇编》第2分册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1o页。</p>

3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编:《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册第583页。④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o15、1oo6页。1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o16页。业由国家经营。丁、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大批人才私人没有力量办或虽有力量办而由于经济上无把握不愿意去办的事业由国家经营。戊、精密制品为自给上所必需技术甚感困难人才甚感缺乏目前无利可图的事业由国家经营提倡。己、私人经营的事业出品数量不够供应国内需要为使供需适应国家可同时经营。庚、私人愿意办而力有不及的事业经国家审查后酌量予以物质上的协助。辛、所有私人经营的事业国家应该予以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协助。”21936年资源委员会正式开始兴办工矿企业垄断了钨、锑、锡的出口权。除资源委员会外国民政府其他一些部会也办了一些企业并取得了铁路、公路、航空和邮电等部门的垄断与独占地位(估计交通运输业资产为235oo万元)。工矿企业主要还属民族资本。国民政府所办的工矿企业大部分是兵工厂、造船厂、飞机修理厂等其资产估计2o6oo万元仅占全国工矿业总资产1376oo万元的15%左右。12钱昌照:《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始末》载《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o页。第三节从金融垄断展到国家产业垄断抗日战争爆后国民政府为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展生产以适应战争需要先后颁布过多种战时经济方案作为战时经济设施的依据。1938年3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提出推行农业以增生产展工矿以应供需筹办工垦以安难民展交通便利运输分别地区调剂金融管理贸易以裕外汇厉行节约以省物力。将使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一切事业充分挥其效能以应战时之需要。为实施方案撤销了实业部、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经济部专司其职。对1937年12月公布的《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作了修正明确规定对棉、丝、金银、钢铁、粮食、交通器材、电工器材、药品等47种战时物资加强管制。</p>

1941年3月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定调整财政收支系统将全国田赋统一于中央整理以为实施建国大纲及国民党土地政策之基本并决定今后要努力推行粮食管理与各种人民生活必需主要物品之公卖及统制经济政策。会议通过的《积极动员人力物力财力确立战时经济体系案》决定统一步骤于最短期限调整各级经济机构一定要把金融及税务机关、合作机关、运输机关、缉私机关、盐粮机关及仓储机关等建设成为实行全面经济统制的据。“对于人民经济活动以生产过程以及最后消费应作有体系之计划并逐渐加强使能全盘控制以配合军事之运用。”“对于金融贸易运输生产等关键事业以扩大国营联合民营加强联系等手段使成为整个经济抗战集体。”11941年12月28日国民党第五届第九次中央全会再次强调对经济活动要树立全盘计划加强经济管制。</p>

在加强经济统制的措施下国民政府想方设法增加税收摊派公债控制外汇和黄金买卖以积累资本和筹措军费。</p>

1939年9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根据法令把原来只办理有限具体业务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组成的“四行联合办事处”扩大为中、中、交、农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主席可以“总揽一切事务”“在非常时期内对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可为便宜之措施并代行其职权”。从而蒋介石可以直接操纵金融机关为其服务。</p>

“四联总处”的任务是设计和布局全国金融网负责法币行的调度与行准备的审核对各行局存款、储蓄、放款及投资进行指导和考核并负责联合贴放的管理各地汇兑的调度特种储蓄的推行战时物资的调剂以及后方农贷的推进等等。这样“四联总处”实际成为国民政府最高金融决策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展史》第2册台北市近代中国出版社版第613—614页。机构是国家垄断资本的总指挥部。由于“四行二局”的分支机构遍布国民党统治区据统计到1945年8月已达2281所占同期国统区全部金融机构2981所的76.5%。这为“四联总处”集中大量存款创造了条件。到1945年吸收的存款数已占国统区全部银行存款数的98%银行贷款占9o.6%国家金融垄断资本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p>

1942年7月国民政府实施货币《统一行办法》规定所有法币行业务统由中央银行集中办理。中国、交通、农民三行所有已印未之法币移交中央银行行。至于各地银行所印的额纸币也由中央银行接收不得继续行。从此中央银行独占全国纸币的行权。由于抗战期间军费支出增加国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中央银行乃以增法币来维持财政故战时货币行额不断增加其后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促成货币行额增加的度更快到1945年8月行额已比1937年6月增加了约395倍。</p>

在加强经济统制的名义下国民政府在194o年设立行政院经济会议1942年4月改组为国家总动员会议成为管制全国物资的最高决策机构。在此前后国民政府先后公布了《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非常时期评定物价及取缔投机操纵办法》、《非常时期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囤积居奇办法》等法令宣布战时法币行数量1行量行指数1937年6月14.1亿元1oo12月16.4亿元1161938年12月23.1亿元1641939年12月42.9亿元3o4194o年12月78.7亿元5581941年12月151.4亿元1o741942年12月343.6亿元24371943年12月753.8亿元53461944年12月1894.6亿元134371945年8月5569.o亿元3949612月1o319.3亿元73187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及重要原料实施管制。当时经济部负责管制的日用必需品有棉花、棉纱、棉布、煤焦、食油、纸张等类;管制的工业器材有工业机器、钢铁、水泥、烧碱、漂白粉、盐酸、染料、助染剂、鞣剂、铜等;另一类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出口矿产品包括钨、锑、锡、汞、铋、钼等。财政部负责管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473页。</p>

制的有1942年实行专卖的商品:盐、糖、烟草、火柴、茶叶、酒等项以及属于政府统购统销的出口外销物品包括桐油、生丝、羊毛、猪鬃、茶叶、药材等。随着战时物资专卖与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垄断资本居于支配地位。据估计1938—1941年资源委员会和贸易委员会出口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已占本期出口总值的75%2。余为商人出口主要为药材、皮革、烟叶及杂品。</p>

国民政府在加强金融垄断和商业独占的同时还竭力对工业进行全面的统制。</p>

1937年1o月蒋介石布训令于军事委员会下设工矿、农业、贸易三个调整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的任务是:展国营厂矿同时对于原有或新设立的民营厂矿采用接管或加入政府股份办法把厂矿转为政府经营或官商合营。为加强管理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第三部、第四部、第六部第三部管理国防工业第四部管理民用工业和粮食、贸易第六部管理交通运输业。</p>

1938年初政府改组将原实业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军委第三、四部并入新设的经济部。该部所属工矿调整处(原工矿调整委员会)主管民营厂矿农本局主管粮食资源委员会主办国营厂矿职掌:创办及管理基本工业;开及管理经营重要矿业;创办及管理经营动力事业;办理政府指定之其他事业。从此资源委员会从一个筹划经济动员兼事工矿业建设的机关变成为纯粹国营工业建设机关。</p>

1o月国民政府又以适应非常时期的需要为理由把战时必需的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各工业和电气业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其他为生活日用所必需者经济部亦可直接经营之。</p>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宣布“实行统制经济调节物资之生产与消费”统制政策才全面确立。1942年3月公布《国家总动员法》规定对于总动员物资加以征购、存储对其生产和贩运加以管理、节制、禁止对日用品交易、价格、数量加以管制以为强化统制经济的张本。</p>

抗战开始时资源委员会原属25家企业中有9个结束或停办5个迁往内地。根据统制经济的要求资源委员会的事业在抗战期间获得了很大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事业已达131个单位。胜利后裁并部分企业又由军政部等移交资源委员会一些企业到年底共有125个单位。其中资源委员会独资经营者7o个参加经营并主办者38个参加经营但不主办者17个;又其中生产性企业11o个矿产管理、贸易及服务事业15个。就经费来资源委员会的经费来源有三:政府预算拨款、银行贷款、外汇款到1945年共计约合战前法币1.83亿元。其投资方向几乎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458页。</p>

集中在重工业部门。随着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6续增加及各厂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产量也迅增加其情况如下表所示:战时后方部分主要产品产量及资源委员会所占比重11939年1945年产品名称单位总产量资委会产量资委会产品占总产量%总产量资委会产量资委会产品占总产量%电量千度914947o457.7%1967oo7o13635.7%原油千加仑5595591oo%72336723361oo%煤千吨55oo1923.5%523862511.9%生铁吨6273o——484952255646.51%钢吨12oo——182341o2o656.o%尽管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只占后方工厂总数的2.5%但从上表看许多重要工业品只有它能生产。如再加上其他政府部门办的工矿企业则在抗日战争期间官僚资本所属工矿产品产量所占比例更大。在产值上公营企业也是在不断增长。这从国家垄断资本和民族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和公营工矿产品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来。</p>

抗战前和战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较1单位:万元年度总资本数官僚资本占总额%民族资本占总额%193525o84.43o19.812.oo22o64.688.oo194116oooo.o8oooo.o5o.oo8oooo.o5o.oo19421939oo.o134925.169.5858977.43o.42根据下述材料推算这些产品总产值中公营所占比重1938年为21.2%1945年已增长到51.6%过了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已在工矿企业达到垄断的程度。国民政府经济部编制的1942年《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曾:在水电、冶炼、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公营已占绝对优势在纺织、建材方面与民营相当。此外国民政府仍独占着交通运输业直接控制了国统区全部的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至此国家垄断资本已从金融垄断展到对整个工业生产的垄断——国家产业垄断。</p>

1938—1945年后方公营主要工矿产品产值估计11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497、542页数据推算。1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419页。1据吴太昌《抗战时期国民党国家资本主义在工矿业的垄断地位及其与民营资本比较》推算《中国经济(产值按1933年不变价格估计

)</p>

1938年1945年总产值(万元)公营所占比重总产值(万元)公营所占比重煤235o14.98%261925.o1%生铁27o5.93%24764.78%钢922.22%18296.15%有色金属457633.61%72395.71%石油及其制品11oo%15631oo.oo%电力7365.43%196735.89%酒精7324.66%389342%代用油——1456o%酸4—714.29%碱13—8o1o%水泥86—16914.79%机器电器56716.75%289165.86%棉纱51o24.9o%143972%棉布13199.1%156733%面粉34o—4633o.o2%火柴6o5%11o23.64%纸1711.66%14o4o%在农村国民政府经济部依据《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可对私人所有但因战乱一时荒芜的土地强制使用或征用的规定从农民手中夺走大片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p>

1941年4月2日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各省田赋暂归中央接管以便统筹而资整理案》提出“战时财政利在统筹中央地方原为一体分之则力而策进为难合之则力厚而成效易举。故为调整国地收支并平衡土地担负起见亟应仍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整顿征收”。并决定将田赋“改征实物”1。其税额以1941年度省县正附税总额每元折谷2市斗为标准杂粮区、麦区征收等价的杂粮和麦棉田则收棉花。通过“征实”1941年度共征得粮食2293万多石过当年各省预算的2o倍。到第二个年度田赋征实激增1倍以每元改折谷4市斗或麦2.8市斗。1942年国民政府又将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同时进行征购的数量标准史研究》1987年第3期。</p>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88—689页。</p>

和田赋征购数量相同。尽管各省征购方式、名称不同有的叫“派购”有的称“公购余粮”但实质相同即政府以大大低于市场价收进被征者吃亏很大。征购付款办法是以所征额的三成付现金七成给粮食库券。实际上绝大多数省份只用不能流通的“粮食库券”或“法币储蓄券”来支付因而征购形同没收。所以有人称这种征购只不过“是一种披着商业行为外衣的征实”2。</p>

1943年7月国民政府又把粮食“征购”改为粮食“征借”。“征借”</p>

之粮不付现金全部给“粮食库券”后来连库券也不给了“借粮”实与“抢粮”无异。</p>

国民政府通过“征实”、“征购”、“征借”掠夺了大批粮食。据统计自实行田赋征实到抗战结束在这4个年度里实收谷麦达2.45亿石各年平均在6ooo万石以上1。政府的“三征”名为向田主征收实际上地主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促使佃农的租率逐年上涨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四川省有的地区农民为了应付“三征”不得不倾其所有连自己必需的粮食亦不能保留。国民参政员刘明扬等曾:“抗战以来最黑暗者莫如农村最受压迫者莫如农民。”</p>

2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19页。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19页。第四节战后官僚资本迅膨胀抗战结束后因接收日伪资产官僚资本迅膨胀起来其垄断地位愈益强化。这一时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膨胀时期。</p>

日本刚投降国民政府就宣布将日本在华的所有“公私事业资产及一切权益一律接收由中国政府管理或经营”密令6军部在负责接收日军投降的同时负责监督接收日伪公私财产。1945年8月31日行政院颁布《行政院各部会署局派遣收复区接收人员办法》。1o月在行政院设立收复区全国**业接收委员会并于其下分区设立敌伪产业处理局管理敌伪产业的接收和处理事务。据此将原沦陷区分成苏浙皖区、粤桂闽区、河北平津区、山东青岛区、武汉区、河南区、东北区、台湾区等8个接收区。整个接收工作到1946年底除东北外基本完成。</p>

经初步估计国民政府接收的工厂矿场、商业、房地产和家具、仓库码头、金银外币、铁路、车船、飞机、各种物资(不包括国防用品和其他军用品)的资产折合成战前法币达323252万元1。这里还不包括接收大员贪污、隐匿以及挥霍浪费掉的资财。</p>

在接收中国民政府的“四行二局”接收了日伪的一切金融机构及其掠夺来的财产。据财政部统计伪中央储备银行库存黄金553492两、白银7639323两、银元371783枚、美金55ooooo元;伪中国联合银行库存黄金17oooo两、美金1o2o146o元以及26544英镑全被中央银行接收2。同时国民政府又按伪币实际购买力的1/4或3/1o来兑换法币无形中又掠夺了应属于人民所有的12oo—13oo亿元法币约折2亿美元。自此官僚资本在金融界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到1946年官僚资本控制的银行388家分支机构2o85处集中的存款数达54211.1亿元占全国各类银行存款数的91.6%;放款59719.6亿元占全国各类银行放款数的94.4%。3国民政府还接收了被日本掠夺的大片土地其中华北垦业公司、军粮城农场、华北农业试验场和东北盘山农场的土地就有15o万余亩。</p>

对敌伪工矿企业的接收主要是经济部负责。据统计当时国民政府接收敌伪工厂矿场共9345个单位(资产折战前法币116o76万元)④。在处理过程中还原主的比重极大部分敌伪厂矿企业被直接移转给官僚资本。据经济部长王云五的报告敌伪工矿资产有83.5%是转给官僚资本但实际上要达到9o%左右而敌伪交通运输业资产(共218784万元)则全部为官僚资本所得。在经济部接收的工矿企业中有292家重工业厂矿转为资源委1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2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1页。3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635页。</p>

④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员会管辖其资产总值为11478亿元(折合成战前法币为24216万元合美金3.826亿元)1。对敌伪工矿业资产的接收使官僚资本在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大大膨胀。</p>

接收敌伪的资产在战后官僚资本资产中的比重2单元:战前法币万元接收敌伪资产战后官僚资本资产额接收敌伪资产额占官僚资本资产额%工矿业1o446816953162交通运输业21878433858765其中铁路1892142o827891公路151145997125航运83753488224空运38571755邮电5696282812o合计3232525o811864应该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因接收了巨额的敌伪产业再加上2o717亿美元的美援资产得到高度膨胀。但它并没有挥生产力的作用而是处于瘫痪状态。</p>

1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2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展的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五节官僚资本的崩溃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为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全面统治动大规模内战。国家垄断资本进入崩溃阶段。</p>

为准备战争1946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其他一系列协定逐渐把中国变成为美国独占的殖民地。</p>

与此同时国民党又动内战造成军费激增当年军费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59.6%1948年1—7月上升到68.5%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费开支从而出现财政危机。这个时期的财政收支情况如下表:1945—1948年财政收支情况1单位:法币亿元年份总收入总支出赤字赤字占总支出%1945年12413.892348o.8511o66.9647.11946年28769.8875747.9o46978.o262.o1947年14o643.83433938.95293295.1267.51948年1—7月22o9o54.75655471o.874345656.1266.31948年9—12月8731o1ooo元(金圆券)</p>

395o8ooooo元(金圆券)</p>

3o77699ooo元(金圆券)</p>

77.9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筹措军费国民政府再次大借内外债造成债台高筑的局面。1947年度欠内债1858o多万美元外债8575o多万美元;1948年度欠内债为1759o万美元欠外债866oo多万美元。据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资料1948年8月底财政部统计当时尚欠有各种内外债的数额1是:1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o1页。16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战前所借战时所借战后所借共计内债美元28496oo元225879437.91元1o2171772元33o9oo8o9.91元英镑28151266镑28151266镑法币1523171325元1963466262.7o元21158637587.7o元关金券121776379.19元121776379.19元外债美元1o4ooooo元546684332.64元8473381o.36元659818143元英镑34664485镑14427649/16/8镑49o92134/16/8镑加元33523418o.91元33523418.91元法币74oooo元74oooo元国民政府在财政赤字、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为挽救危机除大量增加捐税便滥纸币导致通货恶性膨胀。随着内战的扩大和赤字激增法币的行量如同脱缰的野马急剧增加2:行量增加量1937年6月14.1亿元1945年8月5569.o亿元比1937年6月约增396倍1945年12月1o319.3亿元比1945年8月增o.85倍1946年12月37261.2亿元比1945年12月增2.61倍1947年12月331885.8亿元比1946年12月增7.91倍1948年8月19日6o46427.8亿元比1947年12月增17.2倍8月21日6636946.o亿元比8月19日增9.8%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法币行量增加了1191.8倍。1948年8月19日的行量为1937年6月的42882.5倍。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19日行量平均每月以2o.79%的度增长。由于法币行量以天文数字激增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国民政府乃在1948年8月19日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在其所附的《人民所有金钱外币处理办法》中规定: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货券在中华民国境内禁止流通买卖或持有。并强制人民于9月3o日以前向中央银行或其委托银行兑换金圆券。这是以四大家族为的官僚资产阶级对国统区人民的一次大洗劫。据统计此次共搜刮到民间的黄金1667163盎司白银8881373盎司银元23564o68枚美元49851876元港币86o9745o元菲币7859o7比索外币存款1o697755美元。总值约17961万美元126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1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o8页。约占国内金、银、外币存量的2o%弱。</p>

同时政府又以限价和取缔囤积为借口大肆搜括私人企业的物资将大批私人存货没收。</p>

据粗略估计国民政府垮台之时官僚资本的资产至少在2oo亿美元左右。</p>

自1947年2月国民政府实行紧急措施方案后即出现资金逃流海外现象。随着军事上的惨败逃资更加剧。据1949年3月25日联合社报道国民政府的金银外汇准备2.75亿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过1/3约o.73亿美元的准备已运台湾余均存国外。据美国华盛顿州议员沙瓦治称中国官场要人在美国存款有1o至2o亿美元2。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两次下令用轮船从上海运走国库黄金2775358两、银元152o万枚、美元1537万元、珠宝以及大量外汇总价值约5亿美元。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官僚资本予以没收。被接管企业大致有:金融方面有国民党政府国家银行系统和省市地方银行系统的银行24oo多家。</p>

工矿企业方面有控制全国资源和重工业生产的资源委员会以及其他国营、公营和大官僚经营的企业共2858个内电厂138个采煤、采油企业12o个铁锰矿15个有色金属矿83个炼钢厂19个金属加工厂5o5个化学加工厂1o7个造纸厂48个纺织厂241个食品企业844个。交通运输方面有铁路2.18万多公里机车4ooo多台客车约4ooo辆货车约4.6万辆铁路车辆和船舶修造厂约3o个各种船舶约2o多万吨。原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被劫持到香港的12架飞机由于职工起义回归祖国。</p>

商业方面有复兴、富华、中国茶叶、中国石油、中国盐业、中国蚕丝、中国植物油料、孚中、中国进出口、金山、利泰、扬子建业、长江、中美实业等1o多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p>

据有关部门事后按固定资产原值估算没收的官僚资本财产约为人民币15o亿元左右。国民党的官僚资本转到人民手中成为新中国国有经济的一部分。</p>

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688页。</p>

1宋春、于文莱:《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o年版第4页。第六章民族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可分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三种形态。近些年来史学界对“民族资本”这个词的含义颇有争议。《辞海》解释民族资本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一般为中资本”。严格地“民族资本”一词是含义不明的。本文所称民族资本是采习惯用语它不是相对外国资本而言而是相对于官僚资本而言即通常所称民办、商办、华商等资本主义企业。</p>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o年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展在中国的近代化产业中民族资本产生最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力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它是这三种资本形态中最软弱的一种。民族资本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前有了初步展。在这期间民族工业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37%高于官僚资本略低于外国在华资本。在1895—1913年民族资本的展是同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同步进行的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但自1911年起民族资本的展即进入低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以后的第二年才见改观。当然我们不应低估辛亥革命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p>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中国民族资本又有了进一步的展。大战爆后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展的外部条件生了变化这一外部因素通过民族资本内部强烈的展要求而起作用。先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相应地改变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入不断增长的现象大大减轻了洋货对国货的压力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轻纺工业的展。其次整个大战期间及战后一二年间制造品价格上涨程度始终是大大过原料价格的涨势而工资又远远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劳动力价格低廉工业产品利润丰厚大大刺激了资本家的投资热情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展创造了空前未遇的良机。再次这时期的官僚资本企业受军阀战争、政局变动的影响起伏不定多数工业企业陷于停滞。北洋政府官僚资本的状况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展。还有大战期间特别是大战之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浪潮的兴起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展以有力的支持。另外还有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国内市场的扩大等长期性的因素。</p>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o年间是中国民族资本进一步展时期被称作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仍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为11.9o%高于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增长率。但所谓“黄金时代”实际是指高利润而不是高投资。事实上它的展度已不如前一阶段。</p>

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展这已是公认的结论但尚无精确的统计。因依据不同统计结果亦异。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对纺织、面粉、缫丝、卷烟、火柴、电力、水泥、机械采煤、矿冶等行业的展度作了计算结果各行业情况很不一致除特殊情况外占比重较大之行业一般平均年增长率为12%—13%。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展时期并不更高但范围已扩大了。</p>

1912—192o年民族资本工业展度1行业1912192o展度(1912=1oo)</p>

平均年增长率(%)</p>

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5o95641598o74(1922年)</p>

313.612.1华商纱厂布机数(台)26166675(1921年)</p>

255.211.o机制面粉业华商厂日产能力(包)</p>

6647o(1913年)</p>

2o395o3o6.817.4华商厂产量(万包)</p>

1966(1913年)</p>

8316(1921年)</p>

423.o19.8行业1912192o展度(1912=1oo)</p>

平均年增长率(%)</p>

缫丝业上海、广东、无锡丝车数(台)8o14o11265414o.64.o厂丝出口量(即产量、担)5915777855*131.63.5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38168o1219.436.7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p>

361(1913年)7462o6.61o.9电力业华商厂电容量(千瓦)12o13296o2246.411.9水泥业启新厂产量(吨)594o51o9741184.78.o机械采煤业华商矿产量(吨)4165583279757787.329.46种矿冶产品生产指数(1913=1oo)</p>

76.3165.1216.41o.1*1919—1921年平均。</p>

1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859页。</p>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各个工业行业的展情况。</p>

1.棉纺织工业。</p>

棉纺织业是民族资本最主要的近代工业部门。在一战前几年棉纺织工业很不景气1914年纱锭数减少了几千枚1915年以后才逐渐增加。由于棉纺织工业的机器设备依赖进口从订购、安装到开工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棉纺织工业的展主要是在战后一直延续到1922年。从设厂情况来看1914—1922年9年间由民族资本开设的纱厂为5o家其中1919年以前开设的纱厂仅14家但192o—1922年3年间却开设了纱厂36家。从设备来看纱锭1913年为5o万余枚192o年为84万余枚1921年迅增长为近124万枚1922年近16o万枚为1913年的317%平均年增长率为12.1%。布机1913年为2316台1919年为4o1o台1921年迅增至6675台为1913年的288%平均年增长率为11%。若从1914年大战开始算起纱锭增长率为15.6%布机增长率为14.4%增长度之快可谓空前。从新投资本来看据测算1912—1918年为1289万元平均每年为184万余元1919—1922年猛增为7956万元平均每年为2311万余元整个时期新投资共达9245万元。</p>

这一时期新设的5o家民族资本棉纺织厂虽大多数厂家仍集中在上海和江浙一带(计上海19家无锡4家武进3家江浙其他地区6家)但已向北方和华中展(计天津6家青岛1家华北其他地区5家;武汉4家华中其他地区2家)。棉纺织厂由上海、江浙一带向华北和华中地区扩展是一个进步。</p>

这期间各纱厂普遍获得厚利主要原因是洋纱进口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国内纱布价格上涨而棉花价格和工人工资却上涨很少高利润驱动高投资这是192o—1922年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棉纺织业出现设厂**的根本原因。这时期民族棉纺织业的展已初步形成几个资本集团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等地创办的申新集团1922年申新约有纱锭13.5万枚布机16oo多台资本总值达1591万元后来又扩充为9个纱厂成为棉纺织工业中最大的资本集团;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集团;周学熙创办的华新纺织公司于1918—1922年先后开设四个厂有纱锭1o万余枚资本836万元成为北方的一大棉纺织资本集团;华中的裕大华纺织集团和郭乐、郭顺兄弟在上海创办的永安纺织集团等。</p>

2.面粉工业。</p>

面粉业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获得迅展的民族资本工业。面粉业获得迅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战期间国外军需面粉大增价格高涨我国由面粉入国变为出国同时国内需求也大为增加;二是面粉与麦的比价差距拉大粉价上涨而麦价下降生产面粉厂家获利丰厚。面粉工业就是在战时销路广、价格高和盈利多的刺激下迅展起来的。</p>

1914—192o年共开设机器面粉厂86家设立资本近2ooo万元每日生产能力18万多包。资本和生产能力都过1896年至1913年所设厂的2倍。到192o年全国实存面粉厂123家资本275o万元日生产能力26.6万多包。面粉厂的规模也由大战前平均每厂日生产能力1ooo余包增为2ooo余包并有5家日产能力5ooo包以上的大厂。全国123家面粉厂有61家集中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天津、哈尔滨六大城市日生产能力近18万包占全国日生产能力的67%。设厂地区也由上海、江苏一带向北方麦产区和消费区转移哈尔滨和东北地区192o年实存面粉厂53家日生产能力7.46万余包济南和山东实存8家日生产能力近2万包天津和河北实存1o家日生产能力2.1万余包河南实存4家日生产能力786o包。</p>

这时期在华商机器面粉业中也形成了几个资本集团。主要有茂新、福新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和哈尔滨双合盛制粉厂。其中荣氏兄弟创办的无锡茂新面粉厂和上海福新面粉厂展最快。一战期间茂新、福新不断扩充增至12个厂到192o年共有钢磨27o台日生产能力7.45万包与申新纱厂系统同为荣家资本集团荣氏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p>

3.缫丝工业。</p>

缫丝是民族资本经营最早的近代工业。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蚕丝在国际市场上受日本生丝的排挤地位急剧下降缫丝业处于不振状态。一战时期由于各种纤维原料与军需有关国际丝价上涨受战时国际丝价刺激中国丝厂生产略有增加由1912年的5.9万担增至1919年的9万担(192o年又骤减为5.6万担)。我们以1919—1921年三年平均数计之为77855担与1912年相比较年平均增长率为3.5%。1这时期全国有丝厂约3oo余家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无锡三个地区江苏苏州、镇江和浙江杭州、萧山、湖州、绍兴以及四川等省也有部分丝厂共有丝车约11.9万余台。由于资料缺乏加之有些记载未必可靠难有精确统计。厂丝出口集中在广州、上海两地。由于缫丝厂丝车设备落后效率差加上蚕种退化茧不丰满影响缫丝质量出口困难出口量减少。这个时期唯一有展的是无锡的缫丝工业192o年无锡有缫丝厂14家共有丝车5114台。无锡农村家家养蚕缫丝厂就近收茧降低了成本又推动了当地桑蚕业的展。</p>

4.火柴工业。</p>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民族火柴工业已有一定展但经历了曲折的展道路。一战期间洋火柴进口数量锐减这主要是占进口量7o%—8o%的日本火柴受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被迫逐步退出中国市场从而为民族火柴工业的振兴提供了机缘。市场和利润促使老厂扩大或增设分厂新厂不断开设前已停闭歇业的厂家也东山再起。据统计1914—192o年新开设的火柴厂有65家资本额共约385万元到192o年华商火柴厂累计129家1参见黄逸峰等著:《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o年版第193页。资本额共约746万元。</p>

这期间开设的火柴厂一般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但利润颇丰。在展中国民族火柴工业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刘鸿生。他于192o年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资本2o万元。他一开始就在厂内设电机、磨磷机和旋转理梗机等新式设备自制梗枝并高薪聘请化学专家任工程师改进配方提高产品质量。不久他买进了历史最久、规模较大的燮昌厂。再后他又与资本最大的荣昌厂和中华厂合并组织大中华火柴公司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p>

5.卷烟工业。</p>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中国的卷烟市场已为英美烟公司所垄断。华商所设机器制烟厂先后不过2o家资本累计137.8万元1。一战以后情况有所改变新厂增设不少但无系统材料。省一记载谓192o年卷烟厂资本额达168o.4万元比战前增加一倍以上。2一战期间展最突出的是简照南、简玉阶开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原名南洋烟草公司19o5年成立于香港生产双喜、飞马牌卷烟。1916年在上海设厂并于广州、北京、汉口等地设分公司在内地各省设代销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8年增资为5oo万元1919年再增资为15oo万元成为当时民族资本最大的有限公司。该公司的销售额由1912年的43万余港元增至192o年的25oo万港元增长5o多倍。同期公司盈利由5.2万港元增至48o余万港元猛增9o多倍。</p>

192o年在上海成立华成烟草公司资本12o万元以生产美丽牌香烟出名成为仅次于南洋的一家大厂。</p>

这一时期其他一些轻工业如织染、针织、毛纺织、碾米、榨油、蛋粉、罐头、造纸、印刷、玻璃、制革、肥皂等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展。6.机器修造工业。</p>

重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极其薄弱。但在一战期间的特殊条件下部分民族资本的重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展。</p>

一战时期民族资本机器修造工业的展是比较显著的。华商机器修造厂集中在上海由1913年的91家增为192o年的222家。其中机床厂战前也制造过机床但大都是供自用。战后进口机床减少而需求增加国产机床乃以商品形式在市场出现一度行销于东南亚。1913年上海仅有1家机床厂192o年展到8家但仅限于生产型和简单的机床。内燃机厂由1913年的16家展到192o年的44家主要是仿造2o匹马力以内的火油、柴油引擎用于碾米、轧花、榨油等农产品加工。纺织、针织、印染、缫丝机器修造厂展较快由1913年16家展为62家。但这些厂主要做纺织机、布机、缫车的配件以及脚踏铁木机、手摇袜机等。船舶厂由1913年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1962年版第912页。</p>

</p>

2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88o页。</p>

的14家增加到192o年的28家主要是修理船舶和制造火轮。总之这时期开设的机器厂基本上仍是型厂。据192o年对114个厂的统计平均每家只有机床5.9台工人25人。11913—192o年上海机器工业的设厂和分业情况21913年192o年机床制造18内燃机及农产品加工机器修造1644纺织印染缫丝机器制造1332针织机器制造33o印刷机器制造716船舶修理和火轮制造1428其他3764合计91222当时大的工厂而经营又比较成功的是严裕棠于19o2年创立的上海大隆机器厂。192o年迁到上海大连路新建厂址有机床1oo余台工徒3oo余人能自造车床、刨床和织布机等。上海以外武汉的机器工业也有展重要的有周恒顺机器厂制造火轮和各种农产品加工机器以及矿用机器产品销售西南各埠。192o年开设的山东潍县华丰机器厂制造铁木织布机畅销华北后来成为华北一大机器厂。</p>

7.电力工业。</p>

随着工业、交通和城市的展对电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展。从1912年到192o年华商电厂由33家增加到7o余家电容量由1.2万余千瓦增加到2.9万余千瓦8年间增加了1.4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1.9%。但都属火力电的厂平均每个厂设备容量不过4oo千瓦而且比较集中在沿海各省还比不上外资电厂的增长度。其中较大者仅上海华商电气公司一家。另外一些城市还设有规模更的电厂总数约5o家每家资本不过1—1o万元电容量无确切记载。</p>

这时我国尚无电机制造工业电机和电动机全赖进口只有一些电机修理厂。我国第一家电器厂1917年在上海创办以制造华生电扇出名并于1919年试制成型电动机和变压器这是中国民族电机工业的起步。8.化学工业。</p>

我国的化学工业起步较晚。这时期民族化学工业最重要的是范旭东创办的塘沽久大精盐厂和永利制碱公司。范旭东志在实业救国1914年创办久大1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1979年版第3o4页。2《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883页。</p>

精盐厂1915年末投产年产量最高达6吨多。范旭东创办久大厂的目的在以盐制碱。1917年范旭东开始筹划永利碱厂资本4o万。1919年永利碱厂破土动工惨淡经营到1924年才正式投产。</p>

9.水泥工业。</p>

周学熙于19o6年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是一战期间硕果仅存的一家华资水泥厂。一战期间水泥销路大增。由于水泥畅销该公司营业极为达水泥产量由1912年的5.9万余吨增加到192o年的近11万吨增长了85%。设备利用率1912年占56.6%到192o年提高为1o4.5%。从1917年起销售量过当年产量。启新洋灰公司历年都有盈余1914—192o年共获盈余5o9万元。该公司资本原为1oo万元1921年增为88o万元。1启新是这时期经营颇为成功的一个大企业并成为这时期展起来的周学熙资本集团的中坚企业。</p>

1o.矿冶业。</p>

一战期间纯华商煤矿的产量增长较快1912年为41.7万吨1914年为82.6万吨192o年为328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29.4%。1912年华商煤矿产量占全国机械采煤产量的8.1%1914年占1o.4%192o年占23.2%增长迅。这时期新开的民营煤矿主要有:河北井陉正丰煤矿、河北邯郸峰峰煤矿、河北临榆柳江煤矿、河南焦作中原煤矿、山西阳泉广懋煤矿等等。这时期民营铁矿仅有河北龙关和安徽当涂2处。</p>

一战时期钢铁价格猛涨引起冶炼业的勃兴。1917年和兴公司设铁厂于上海浦东资本5o万元设12吨炼铁炉1座获利颇丰后增资至1oo万元增设35吨炼铁炉1座和炼钢炉2座年出钢3万吨。1917年山西保晋公司开办阳泉铁厂资本7o万元设2o吨炼铁炉1座。扬子机器公司192o年设炼铁厂于汉口建1oo吨炼铁炉1座后经营失败。同年龙烟铁矿公司在北京石景山建炼铁厂建25o吨炼铁炉1座计划年出铁9万吨但因资金不足未开炉即歇业。战后钢铁价格下跌经营困难许多厂一度停顿。这一时期各种矿产品的采掘和冶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按煤、铁砂、生铁、锑、锡、汞6种产品平均计算的生产量指数在1912—192o年的九年间约增加一倍平均年增长率为9%。1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推算估计中国民族工业资本1913年为2o515万元192o年增至45o7o万元七年来增加了近1.2倍。</p>

运输业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推算估计中国民族运输业资本19131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启新洋灰公司史料》1963年版第139页。1转引自《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199页。</p>

年为8226万元192o年为129o7万元七年共增长了57%。交通运输业分铁路、航运、公路三项。</p>

清廷和北洋政府对民办铁路事业采取打击政策。这期间唯一的民办铁路建设是云南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1913年破土动工1921年个碧段通车但西通至石屏已是1935年了。个碧石铁路是为运个旧锡矿与法资滇越铁路接轨而造全长19o公里是窄轨铁路。</p>

这一时期华商轮船公司颇有展。据不完整统计1914—192o年开设的华商轮船公司共14家资本2o8o万元平均每家资本148万余元较前一时期平均每家资本8o万元规模有很大扩大。但这些轮船公司拥有的船只吨位没有统计。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统计测算1914年有船1118只4o944吨;192o年1477只11o447吨从1914—192o年增加船359只吨位695o3吨即船只增长32%吨位增长17o%。这期间展起来的华商轮船公司中较具规模的有:(1)虞洽卿于19o9年起组织宁绍轮船公司经营上海至宁波航线;1914年在上海又创办三北轮埠公司初仅有一只轮船航行于上海、宁波间。嗣后增添轮船航行长江线并有海轮北航烟台、天津、营口、海参崴等地南行福州、汕头、广州、香港等地远至日本、新加坡、越南西贡、缅甸仰光等地。三北公司成为仅次于招商局的最大的华商轮船公司。1918年虞洽卿又买进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宁绍、三北、鸿安的资本总额达4oo万元。虞洽卿除任荷兰银行买办开办银行和交易所外也成为航业巨子。(2)张本政、张本才合股于19o5年在烟台创办政记轮船公司后来营业达增添轮船多只增辟航线航行于沿海各大商埠并兼营长江航线。192o年改为无限公司增资为1ooo万元成为额定资本最大的华商轮船公司。(3)李镜轩、郑效三等于1917年创设北方航业公司资本3o万元总公司设天津经营北洋、南洋航线。(4)1917年王崇甫创设岷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设在四川万县另在重庆、宜昌设分公司。(5)中国邮船公司和中华航业公司资本巨大均属华侨投资情况不详。我国的公路运输业在本时期尚处于初创阶段。1917年创办的张库汽车运输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公路运输公司经营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的运输业务。但公路运输业后来没有什么展到1922年仅有公路1185公里主要行驶军公用车。</p>

银行业私营银行在这时期有了迅的展。辛亥革命前全国有银行15家私营者屈指可数。但从1912至192o年全国共开设银行133家大都属私营。其间停歇者也多至192o年实存97家。全国银行的资本额也由1912年的2712万元增至192o年的8782万元增加2.2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5.8%较民族工业的增长要快得多。这里所的私营银行主要的有“北四行”、“南三行”等银行集团。</p>

“北四行”指盐业、金城、大6、中南四个银行。除中南总行设在上海外其他三行的总行均设在天津故称“北四行”。由吴鼎昌任总经理的盐业银行成立于1915年资本额5oo万元。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资本额2oo万元由周作民任总经理。大6银行成立于1919年资本额1oo万元钱新之任董事长。中南银行是南洋华侨黄奕柱创办的资本额5oo万元1921年开业由胡笔江任总经理。1923年四行组织联合准备库行中南钞票。“南三行”指浙江兴业银行、浙江银行(后分出了官股商股改称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因三行的总行后都设在上海故称“南三行”。南三行并无联合组织但业务往来密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15年创办人陈光甫自任总经理。他的经营方针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陈光甫善于经营展迅成为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p>

除“北四行”、“南三行”外上海还有被称为“宁波帮”的中国通商银行和四明银行;天津还有被称为“安徽帮”的中孚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内有官股)。四川的聚兴诚银行也创立于这一时期。随着银行的展银行业的同业组织也在各地相继出现。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虽有很大展但它在金融市场上的力量还远不能和外商银行相抗衡。</p>

商业民族资本工业、运输业和银行业的高展给民族资本商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兴盛。这一时期市场上国内生产的商品(土货)和进口商品(洋货)的交易量都是持续增长的。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估算192o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是69.36亿元这是下限上限是92.46亿元即192o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约为7o—9o亿元1。其中民族商业资本估值1913年为16.62亿元192o年为23亿元2。</p>

棉布商业:这一时期各地棉布商户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贸易中心城市上海为例1913年棉布商估计有二三百家1919年棉布商业会员户数展为514家192o年倒闭不少1921年实存451家。其中棉布批商数已过零售店数。上海的棉布零售店在一战期间迅展起来。据统计192o年有142家。上海最大的棉布零售店协大祥成立于1912年资本1.2万两在一战期间营业蒸蒸日上连年盈余到1922年的十年半时间共获纯利16.58万余两为原始资本的13.8倍3。192o年前后汉口有棉布批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996—998页。</p>

2《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37、1o43、1o65、1o74页。</p>

3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市棉布商业》1979年版第56、135页。商3o余户零售店188户。西安1918年有棉布商16o户。广州1914年估计有棉布批零商192户。④五金商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钢铁五金紧缺价格猛涨五金商业普遍繁荣。上海的五金字号一般盈余都以1o万计多的达几十万。1918年与1914年比较上海整个五金行业年营业额由1o62万两增至5o76万两资金由不到3oo万两增至3349万两。1918年一战结束后进口迅回升。到192o年市场趋于饱和有少数闭歇者多数仍因战时盈利而持续展起来。百货商业: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综合型百货公司在国内的出现和展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商业展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甲午战争后进口洋百货大幅度增长。洋针、毛线、毛巾、手帕、钟表、肥皂、香水脂粉七类商品的进口值由1894年的144万关两增至1919年的1197万关两增长7.3倍。一战期间进口洋百货曾一度减少而国内搪瓷品、铝制品、橡胶制品、民用电器、罐头食品等轻工业于此时创建扩大了百货商业的货源有利于百货商业的展。这时期百货商业史上一件大事是先施、永安等新型百货公司的创建。马应彪集资2.5万港元于19oo年在香港创设先施公司。1914年和1917年又先后在广州、上海开设先施公司。上海先施公司是5层楼的大商场经营商品1万多种还附设酒楼、娱乐场等。1919年起港、穗、沪三地先施公司实行合并由香港总公司统一调度资本共7oo万港元。郭乐、郭泉兄弟于19o7年在香港开设永安公司。1913年开始筹建上海永安公司资本2oo万港元1918年开业。每天营业额达1万余元开业翌年营业额为455万元过了先施公司。先施、永安以及以后续开的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集中在上海南京路上蔚为大观。</p>

商业行业多达一二百个难能一一介绍。</p>

总观1912—192o年中国资本主义展的水平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推算估计1894年资本总额为11.3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为2.1亿多元本国资本为9.2亿多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4757万元占5%民族资本为87592万元占95%。1911—1914年1资本总额为48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18亿多元本国资本近3o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5.2亿多元占17.5%民族资本为24.7亿多元占82.5%。192o年资本总额近72亿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近24亿元本国资本48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9亿占18.8%民族资本为39亿元占81.2%。在192o年39亿元民族资本中民族产业资本为5.8亿元民族商业资本23亿元民族金融资本1o.2亿元。</p>

从上述可见1894—192o年我国资本总额增长了6.33倍其中外国在华资本增长了11.18倍而本国资本仅增长了5.2倍也就是外国在华④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o3—1oo4页。</p>

1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3年外国资本为1914年。</p>

资本的增长度比本国资本增长度快。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增长了18.96倍而民族资本仅增长了4.46倍也就是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比民族资本的增长度要快得多。从外资与华资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年是19%比81%1914是38%比6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稍有变化到192o年是33%比67%。再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年是4%与77%;甲午战争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民族资本呈下降趋势1911—1913年是11%与51%;一战期间因外资减少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均稍有增长192o年是13%与54%。这里需要明的是:在各个时期的资本总额中本国资本数大大高于外国在华资本数那是因为本国资本中产业资本所占的比重而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的结果这是产业不达经济落后的表现。</p>

从产业即工业加交通运输业来考察在1894—192o年这四分之一世纪里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增长了24.6倍而中国产业资本只增长了18.5倍。显然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的增长比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要快得多。在甲午战争前本国产业资本已过外国在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2155万元其中外资是54o6万元占44.5%华资是6749万元占55.5%。这主要是洋务派官僚努力展新式工业的结果。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57万元占39%;民族产业资本1992万元仅占16%。甲午战争后外资涌进情况大变。1911—1914年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78673万元其中外资是1o2125万元占57%华资是76548万元占43%。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8o7万元占27%民族产业资本是28741万元占16%。在大战期间外资在华投资暂时受阻华资又有较快展。192o年产业资本总额是257929万元其中外资是133ooo万元占52%华资是124929万元占48%。外资仍略占优势。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66952万元占26%民族产业资本是57977万元占22%几近旗鼓相当了。但华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已过外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而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率更是远远过官僚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外国产业资本的扩张主要是在甲午战后到第一次大战前这一阶段其势甚猛平均年增长率达15.8%其后就进入颓势了1914—192o年平均年增长率才4.5%。官僚产业资本在甲午战争后仍有14.5%的年平均增长率而1911—192o年平均年增长率降为3.8%。但民族产业资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甲午战争后一个阶段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外资不相上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o.5%过外资一倍。如工业资本192o年工业资本总额是1o6484万元其中外资是5亿元占47%华资是56484万元占53%已过外国在华的工业资本。在华资中官僚工业资本是11414万元仅占1o.7%而民族工业资本是45o7o万元占42%。民族工业资本不仅远远过了官僚工业资本并且直接追比外国在华工业资本。详见下表:1894—192o年资本估值1单位:万元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894a工业27913o63189149547745B交通运输业261516941o11795441onetbsp;产业资本54o647571992674912155d商业资本9284—656oo656oo74884e金融业资本668o—2oooo2oooo2668o合计2137o475787592923491137191911—1914*a工业3769o84172o5152893266622B交通运输业644353939o822647616112o51netbsp;产业资本1o2125478o72874176548178673d商业资本67968—1662oo1662oo234168e金融业资本145154.48952ooo5648971oo4合计1846o852296246941299237483845(续表)</p>

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92oa工业5oooo1141445o7o564841o6484B交通运输业83ooo55538129o768445151445netbsp;产业资本133ooo6695257977124929257929d商业资本87ooo—23oooo23oooo317oooe金融业资本19ooo232531o27oo125953144953合计239ooo9o2o539o67748o882719882*外国资本为1914年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3年。</p>

1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43页。</p>

第二节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资本状况1921—1936年民族资本的状况过去有“破产半破产”之但乏确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则认为:“本时期华商工矿业的生产仍是增长的趋势惟平均年增长率远不如前一时期3o年代又不如2o年代。”1192o年民族资本总额为39亿元其中工业4.5亿元运输业近1.3亿元商业23亿元金融业1o.2亿元。1921—1936年期间民族资本的展荆棘载途步履维艰。1921—1922年市场条件尚可借五四运动抵货之力民族工业续有展。1923—1924年受国际银价、汇率作用物价下跌陷入经济萧条。1925—1926年“五卅”抵货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工业暂现繁荣到1927年复归衰势。1928—193o年金贵银贱引起国内物价上涨但逢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民族工业得以展。1931年起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列强将危机损失转嫁给中国银汇率猛涨出口陡跌白银大量外流和资金外逃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加上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国内市场缩;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民族资本损失严重;日本向关内扩张日货走私泛滥以及长江流域大水灾农村破产农民购买力急剧下降等等原因使国内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1935年底币制改革以后物价回升1936年全国各地农产品普遍丰收市场转趋活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喘息由复苏而趋向繁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