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各有心思(1 / 2)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初六。

南京府城,正阳门。

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史可法,南京镇守太监王振,南京留守参将、忻城伯赵之龙等数十人,悉数都在这里等候,他们要在这里迎候皇太子朱慈烺。

史可法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但若是仔细看,还是能够看见一丝期盼的神情。

作为朝廷安置在南方的最高军事长官,史可法的日子并不好过,北方的局势太乱了,从近段时间朝廷的塘报看,闯贼李自成势如破竹,席卷了整个的山西,眼看着就要杀向北直隶,直接威胁到京城了,虽然皇上尚未下旨要求南方的各地总兵进京勤王,可这应该是迟早的事情,偏偏南方各地总兵拥兵自重,压根不会听从他这个南京兵部尚书的调遣,如果皇上的圣旨来了,南方各地的总兵按兵不动,导致京城被闯贼李自成攻陷,他这个南京兵部尚书,就要成为千古罪人了。

最关键的时刻,皇太子朱慈烺来到了南京,这等于是卸掉了史可法身上和心里的巨大包袱,所以史可法总体还是期盼朱慈烺来到南京的。

皇太子朱慈烺沿途所做的事情,以及京城诸多细微的变化,史可法都是知道的,他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应该说朱慈烺前往南京监国,是无奈之举,也是破天荒的举措,更是不符合朝廷规矩的行为,如此情况之下,朱慈烺在山东斩杀了山东总兵刘泽清,抵达淮安府城之后,立即解除了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淮安巡抚路振飞的权力,安排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负责漕运总督府的一切事宜,这都是不合适的,朱慈烺应该要低调,这样才能够在南京勉强立足。

皇太子朱慈烺前往南京监国,不过是代表皇上负责南方的诸多事宜,要做任何的大事情,都需要得到皇上的准许,否则是不可能推行的,但是朱慈烺沿途所做的事情,全部都是大事情,等候皇上下旨之后再来做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朱慈烺得到了皇上的授权,可以便宜行事,甚至是直接斩杀文武官员。

皇太子朱慈烺斩杀山东总兵刘泽清的壮举,已经传遍了整个的南京,相信南方诸多的总兵也知道了这件事情,这些总兵怕是更加的谨慎,一定派遣眼线前往南京,探查朱慈烺的态度,看看朱慈烺下一步究竟准备做什么事情。

“史大人,太子殿下怕是要到了吧。”

史可法点点头,看了看身边的王振。

作为南京镇守太监,王振还是有不小的权势,王振的直接上级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的属下,王承恩是皇上最为信任之中官,所以王振也跟着讨好。

史可法对太监没有特别恶意的看法,他不是东林党人,崇祯年间高中进士,没有与太监发生多少直接的冲突,而且史可法的升迁之路还算顺畅,其主要的注意力都在署理政务方面,更是不可能与太监有多少的交集。

南京皇宫里面的太监,日子可不是很好过,东林党人在南直隶的势力庞大,东林党人与太监之间不共戴天,当年大太监魏忠贤权势熏天的时候,很多的东林党人都不在乎,宁可不要性命也要和魏忠贤对着干,更何况魏忠贤倒台之后,太监遭受皇上与朝中文官的双重打压,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虽然皇上后来重新开始启用太监,但东林党人得到的好处更多,不管是在朝中,还是在民间,东林党人的权势远远超过了太监。

按照道理来说,南京镇守太监王振,相当于南方军队的总监军,史可法调遣南方的大军需要得到王振的首肯,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王振等人的一举一动,东林党人都盯着,如果他们稍微跋扈,马上就会遭遇到东林党人的弹劾,甚至是群起的人身攻击,一个两个东林党人,王振可以不在乎,但是南京城内以及南直隶,成千上万的东林党人,他们一呼百应,空前团结,他们引导舆论,鼓动各方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王振等人肯定畏惧。

好在史可法心里有数,他不可能完全被东林党人左右,在调遣军队这等大事情上面,是绝不会绕开镇守太监王振的。

东林党人领袖钱谦益,数次前来拜会史可法,碍于钱谦益的名声,史可法不好拒绝,每次都参加了,这样的情形传到外界之后,说法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什么史可法崇拜钱谦益,史可法拥护和维护东林党等等,这让史可法很恼火,却无法反驳。

南京城内,包括整个的南直隶,基本成为东林党人的天下,这已经是众人公认的事实,史可法无可奈何,无力扭转这等的局面,也没有真正想着改变这等的局势。

很多时候,史可法甚至觉得自己与镇守太监王振没有多大的区别,东林党人用行动来限制和影响王振等人,何尝不是用道德来绑架他史可法。

“王大人,太子殿下来到南京监国,我以为这南直隶,乃至于南方的局势,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北方的危局您和我都知道,太子殿下来到南京,必定有大的动作,以调遣南方的钱粮和军队,驰援北方。。。”

王振频频点头,明显是赞同史可法的说法。

其实王振早就收到了王承恩写来的密信,告知了皇太子朱慈烺前往南京监国准备做哪些事情,这里面大都是常规性的事情,王承恩直接要求王振必须无条件的拥戴朱慈烺。

王振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皇太子朱慈烺对于东林党人的看法很不好,说的直白一些,朱慈烺厌恶东林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