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张德忽悠孔文举(求推荐收藏)(1 / 2)

 全本小说网郑玄是北海高密人,张德到了北海后就打听过原来北海还有这么一个大人物,可是当张德派人去打听郑玄的住处的时候,来人却告诉他郑玄这个人向来神龙见首不见尾,喜欢到处云游讲学,不在家中,要找他难比登天,所以张德就没有去拜会郑玄。</p>

但是没想到的是,名满天下的经学大师,如今竟然出现在了六艺书院,自己的面前,而且怎么看怎么像个老农民。</p>

其实郑玄家中并不富裕,因此,郑玄平时是靠种地为生的,所以说白了,郑玄就是个农民。</p>

张德见到郑玄,立即拜道:“在下北海太守张德,见过郑先生!”</p>

郑玄也是第一次见张德,这几年张德政绩斐然,官声不过,老百姓都称张德为张北海,郑玄久在民间,自然知道张德在老百姓中地位非凡,所以郑玄打心眼里并不排斥张德。因此也客气道:“张大人客气了,我不过是一个小老儿,不敢当不敢当。”</p>

接下来众人吃吃喝喝,好不热闹,席间众人谈经论道,纷纷畅谈心得,各抒己见。陈宫和王琼都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听起来都头头是道,大感增长的见识,可是张德呢,马克思主义学过不少,论语、孟子这类的儒家经典还真没看过多少,偶尔知道的也是那几句脍炙人口的话,所以这顿饭张德吃的是好生无趣。</p>

饭过半晌,酒过五旬,众人便趁着醉意开始吟起了诗来。汉末的诗与唐朝古诗鼎盛时期不一样。这个时候什么五言七言并不是古诗的主流,五言诗是到了建安七子以后,才开始兴起,而七言诗兴起的更是晚。汉代的诗多是抒情诗,而且很多留传下来的汉代古诗既无题目,也无作者。</p>

但是,今天张德算是长见识了,这些大儒赋诗,没有什么特定的格式,有用四言的,有用五言的,还有不少用《离骚》的写作手法来赋诗的。</p>

这时后,就听管宁对张德道:“张大人,既然来了,何不即兴赋诗一首!”</p>

其实管宁倒不是难为张德,那天张德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管宁的触动太大了,所以管宁想听听张德口中还有什么高谈妙论。可是殊不知,这可难为坏了张德。</p>

</p>

于是张德连忙推脱,引来了周围嘘声一片,陈宫急忙朝张德使眼色,示意让张德赋诗一首,要是今天张德做不出来什么诗,想必孔融定会看扁张德,到时候想请得孔融,那可就难上加难了。</p>

张德当然明白孔融的意思,只好硬着头皮站了起来,脑子里却在想自己看过的那些古诗。</p>

背那首呢?自己会的诗本来就不是很多,翻来覆去就那几首简单的,本来想背首《咏鹅》,但是想想现在大冬天哪里有鹅给自己咏,总不能抓起桌子上的烤鹅在那里高喊“曲项向天歌”吧。于是张德又一想,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不错,但是张德抬头看了看天,顿时泄了气,今天天上没有月亮!</p>

正当张德烦愁的时候,突然看到院子中的枯黄的野草,张德顿时想起了一首诗,便一指外面的野草,朗声颂道:</p>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

这首白居易的大作在现代可谓是脍炙人口,小学生都会。所以这是张德能记住的为数不多的几首古诗之一。但是,白居易不愧是一代大诗人,所做诗句岂能一般,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能让人感觉到回味悠长。因此当张德念完了后,厅中一片安静,大家都在回味张德刚才所“做”的诗句。</p>

半晌过后,还是管宁开机偶说道:“好,好诗啊!此诗不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且回味悠长,易于深刻!此诗足可留芳百世!张大人果然有大才啊!”</p>

而众人也都体会出来这首诗的妙处,心说张德这个太监之子,看样读过书,肚子里有些墨水啊!至少这首诗自己可做不出来。所以不知不觉中,张德在众人眼中有高了一位,毕竟大家都会承认有才华有本事的人,所以张德此诗一出,让不少的学士多张德的看法有了大大的改观。</p>

孔融当时是听过张德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本来孔融还在怀疑此话到底是不是出自张德之口,但是今天张德即兴赋诗以后,孔融确定下来,眼前这个张德,是真的很有才华!</p>

又过了半晌,孔融见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便让大家都散了,而张德则被孔融让到了前厅。孔融亲自招待张德,而郑玄和管宁二人作陪。毕竟张德是一任太守,书院中虽然有不少大儒学士,可是论身份地位,还是他们三人来见张德比较合适。</p>

小童送上香茶,退下后,孔融问道:“张大人此次前来,不知道有何要事找老夫?”</p>

张德道:“孔大人可知道社稷将倾,我大汉江山将要不保了!”</p>

孔融一愣,问道:“此话怎讲?”</p>

张德急忙说道:“孔先生,自从灵帝死后,少帝即位不足一月便失踪了,西凉刺史董卓立当今陛下为帝,可是当今陛下今年不过七岁,如今朝野可是董卓当权啊!”</p>

管宁笑着看了看孔融,似乎已经猜出了张德的来意,而孔融却茫然不知,很上套的问张德:“张大人,你说的这些在下已经知道了。可是这与社稷将倾有什么关系。自从武帝以来,我大汉朝宦官外戚轮番掌权,但是天子毕竟是天子,外戚宦官总有一天要还政于陛下的,况且如今陛下年幼,有个能臣辅佐,也是实属应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