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活字印刷术(2 / 2)

看到毕懋康一副战战兢兢的表情,朱辰也知道自己的热情吓到了毕懋康。

“毕爱卿,是徐光启徐侍郎向我推荐的你,听说你对火器非常的精通?”

朱辰先点了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召见并且给毕懋康升官的理由。

毕懋康脸上忽然露出了一丝自傲的神色。

在这大明官场,说起火器,毕懋康还真是谁都不服。

这本就是毕懋康最为自傲的地方。

毕懋康忽然反应了过来,自己这可是在御前。

“皇上恕罪,微臣失态了。”

“无妨。”

“毕爱卿,要不然你给我介绍下你自己制造的自发火器?”

朱辰的话让毕懋康一阵诧异。

毕懋康做梦也没想到朱辰竟然会对火器感兴趣。

要知道在现在的朝堂,就算是那些内阁的阁老,还有六部的官员对火器都一点不感冒。

更别说高高在上的皇帝了。

对这些人来说,火器就只是一种凶器。和那些将领一样,用是可以用,但是绝对上不了台面。

当年天启帝的时候,毕懋康就上过要大力研发火器的奏折。

可是这些奏折最后都是石沉大海,天启帝有没有看过都不知道。

这些年,毕懋康几乎是完全靠一己之力在研究火器。

可是就算研究出来了又有什么用?

工部的那些人根本就嗤之以鼻,连看都不看一眼,更别说推广使用了。

毕懋康连忙打起了精神,将自己火器的好处逐条给朱辰讲述。

同时毕懋康也担心,自己讲的这些,朱辰到底能不能听懂?

徐光启讲的毕竟是二手资料,毕懋康这才是真的第一手信息。

听完毕懋康的讲述。

朱辰其实有些懵。不过好在朱辰来自后世,有足够的见识做依托,可是该怎么表述,朱辰觉得自己还是要斟酌一下。

看到朱辰沉默,毕懋康的心是一直往下在沉。

难道自己刚才讲的将朱辰讲烦了?还是说朱辰根本没听明白。

“毕爱卿,这火器的事朕也不懂。不过朕有个疑问。既然这火器最大的问题是火药量无法确定。那为什么不提前将火药装好?用纸袋什么的提前装好?”

“啊?”

朱辰的话犹如一道闪电一般划过了毕懋康的脑海。

毕懋康新设计的火器,其实就是用火石代替了火绳。

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再携带火镰,就算是在潮湿或者下雨的情况下,火器依然还能使用。

但是火药的填装依然是个大问题,不仅费时费力,尤其是火药量有时候很难控制。

可是没想到,毕懋康以为是大问题的事情,竟然被朱辰三言两语就给解决了。

作为后世之人,朱辰怎么会不明白子弹的原理。

这将火药提前分好,本就是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可是这个时代的人,还需要好些年才能想明白。

至于真正子弹的原理,朱辰暂时没有提。

加工技术不到,现在提了除了增加毕懋康的烦恼,其实根本无济于事。

还有增加弹道稳定性的膛线技术。

这都不是目前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事情只能一步一步来。

打不准,难道集火也做不到吗?

毕懋康此时看向朱辰的眼中满是崇拜。

朱辰笑了笑。

“毕爱卿,火器的事不急,朕现在有个小玩意想让你帮忙制作下?”

毕懋康此时对朱辰早已是心悦诚服。

就算朱辰不是皇帝,毕懋康也愿意帮忙。

“皇上言重了,皇上吩咐即可。”

朱辰挥了挥手,王承恩连忙捧了个盒子上来。

看着盒子里装的一块一块的东西,毕懋康顿时一阵诧异。

这玩意毕懋康并不陌生。

木活字印刷术。

这玩意其实就是对宋代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毕竟胶泥沾染油墨太久之后,就会出现松软,变形等问题。

元代的王祯据此提出了使用木头来代替胶泥。这就相当于将原来的雕版给直接分解了。

不过其实问题还是很多。

因为木头的材质问题,排版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位置对不齐等问题。

总之一句话,很难用。

现在大一点的书商印刷书籍,使用的还是整块雕版的方式。

现在朱辰打算正式发布大明日报。

这雕版印刷就明显不合适了。

一个雕版制作需要十天半个月,但是大明日报每天都要出。这怎么来得及?

靠钱谦益带着几个心腹用手写,那估计过不了多久,钱谦益的手就废了。

所以活字印刷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在尝试了胶泥活字印刷和木活字印刷之后,朱辰只能无奈放弃。

有些事情虽然创造了历史,但是实用性确实是有待商榷。

“皇上是想?”

“毕爱卿,这木活字印刷术你用过吗?”

毕懋康点点头。

酷爱杂学的毕懋康怎么可能不知道木活字印刷术,毕竟这是前朝就出现的东西,距今都快三百年了。

朱辰笑了笑。

“既然用过,那朕也就不用和你说这到底有多不方便了。”

朱辰直接将箱子推到了毕懋康的面前。

“毕爱卿,朕想用铅或者锡来做这样一套东西,不过大小规格要一模一样,不知道你能不能做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