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能吃饱,谁还愿意饿着肚子(2 / 2)

不知道明天大家来看到自己死的凄惨的某样,会作何感想?

就在林泽感觉万念俱灰的时候。

却猛然听到有如雷鸣般的脚步声在不远处响起。

“不想死就退后。”

此时,徐应元带着的三百人排成整齐的队列,火枪上着刺刀,迈着稳健的步伐,朝着林泽所在的方向快速推进。

有十几个人发一声喊,直接朝着徐应元扑了过来。

却迎面碰到了一排刺刀组成的刀墙。

这十几个人瞬间就倒了下去。

后面的人根本没看清楚前面发生了什么,只看到自己的同伴冲上去,然后就倒下了。

等到这些难民再看向面前这些人的脸时,顿时发出一声凄厉的大喊。

“地狱里的罗刹来索命了,快跑啊。”

随着喊叫声,所有的难民一哄而散。

林泽艰难的抬头,却看到眼前的人一个个青面獠牙。

难道自己已经死了?

这是到了地府?

这真的是地府的阴兵?

林泽脑袋一歪,直接晕了过去。

徐应元挥了挥手,前进的方阵停在了原地,没有继续向前推进。

“王来聘,还不去救人。”

王来聘此时才明白救人是什么意思。

王来聘连忙招呼了几个人上前,将林泽抬了起来。

此时的林泽格外的凄惨,全身的衣服几乎都被撕烂了。

皮肤上也是被抓出了一道道血痕。头上更是被砸的青一块紫一块。额头,鼻子上更是鲜血横流。

别提有多凄惨了。

“把这些人也抬上。”

徐应元的吩咐让王来聘等人有些发愣。

“徐营长,这些人丧心病狂,死了就死了,就不用救了吧。”

随同王来聘去救人的黄芩气不过,直接转头朝着徐应元喊道。

这些难民,他们白天还好心来救助。当时黄芩还感觉这些人很是可怜。

没想到这才过了半天,这些难民就一个个化身成了野兽。

这绝对是恩将仇报啊。

如果知道会发生现在这样的事情,黄芩宁可下午一块面饼,一块番薯也不会给这些人。现在还要救这些人。黄芩能愿意才怪。

“抬上这些人?撤。”

徐应元知道一时半会让王来聘这些人转换不过脑子,于是挥了挥手。

从队列中走出了二十多个人,两个人一组,搀扶起一名受伤的难民,快速的往后退去。

“走,先回去,林兄快撑不住了。”

徐彦琦在边上打了个圆场,好让黄芩不至于太尴尬。

在徐应元等人的掩护之下,众人徐徐退回了军营。

等到军营的大门关上,徐应元也是才松了口气。

刚才徐应元确实是镇住了那些难民。可是徐应元手下只有三百人,而难民却有数万人,是徐应元这边的一百多倍。

再加上还有王来聘这边将近两百个累赘。

徐应元刚才还真担心这些人会按耐不住,一拥而上。

那今天晚上这局面绝对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徐营长,你们为什么要救那些受伤的难民。这群忘恩负义的东西,死不足惜。”

黄芩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跑到了徐应元的身后,忽然张开说道。

这让徐应元直接就怒了。

“死不足惜?你是疯了吗?那都是大明的子民?你有什么资格决定他们的生死?”

面对徐应元的质问。

黄芩一时间面红耳赤。

“可是我们白天还在救他们,到了晚上,他们却如此恩将仇报。这样的人绝对是丧心病狂,死了也不足为惜。”

黄芩仰着脖子,继续争辩。

徐应元忽然一阵冷笑。

“恩将仇报?丧心病狂?黄芩,要是让你饿上几天,你绝对比他们还疯狂。”

面对徐应元的嘲讽,黄芩一时间只是涨的满脸通红,却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徐应元冷冷的扫了一眼黄芩。

今天冒着这么大的危险,让这些人亲眼目睹这些事,就是为了让这些人吸取教训。

徐应元打算给这些人好好上上课。

“黄芩,你知不知道。今天晚上发生的事,就是你们,尤其是林泽引起的。”

“我们引起的?怎么可能?”

对徐应元的指责,黄芩根本不服。其他武举人虽然没有当场反驳,但是看脸色,也是一个个不认同的样子。

“有一句话叫做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知道你们听过吗?”

徐应元的话让所有人一时之间全都沉默了。

这句话,谁不知道。

这是刚开蒙之后不久,先生就教过的。

徐应元没让这些人一定回答,而是继续说道:“这些人,经历九死一生,逃到了西安城下,本来以为能活下去。但是孙督师却将他们拒之城外。这些人心里本就有很大的怨气。”

对孙传庭的做法,大家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天启元年自杀殉国的辽东督师袁应泰就是前车之鉴。

当时袁应泰就是心有不忍,放任难民进城。结果等到后金鞑子大军到达的时候,这些难民却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

致使辽阳和沈阳这两座重镇陷落敌手。

孙承宗花费大量钱粮去修筑宁锦防线,也是因为失去了辽阳和沈阳之后,从山海关往外,根本就无险可守。

整个辽东可以说是门户大开。

辽东之所以会成为军费黑洞,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此。

这惨痛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容不得众人仔细思索,徐应元继续说道:“本来我和孙督师商议,让他提供了一些粗粮,我军中再匀一些,勉强可以让这些人每天能吃几口,不至于饿死。等到有了妥善的安置办法,这问题也就解决了。”

徐应元顿了一顿,此时这些武举人已经有些面露思索之意。

“可是,今天林泽的做法,让这些人产生了更多的想法。能吃饱,谁还会愿意饿着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