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舌尖》收官:我们的田野!(1 / 2)

 在王霖感叹的时候,朱有长的纪录片《建筑》也正式在企鹅影视上线了。</p>

作为华国有数的纪录片名导,朱有长的人气和作品都是有目共睹的。</p>

上一部作品《田野》帮他积攒了很多的粉丝。</p>

其中就包括社畜张铭。</p>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面待久了,对绿色植被,清新的旷野就格外的喜欢。</p>

朱有长的《田野》就十分符合他的审美。</p>

让他这样一个不怎么爱看纪录片的人都能够看的进去并且为之热爱。</p>

所以在得知朱有长又有了新作品之后,他早就期待着首播的这一天。</p>

读大学的时候,遇见一些事情还可能跑到网上怼几句。</p>

但年纪上来了,根本不会在乎网上的那些风言风语。</p>

对他来说只要有东西看就行了。</p>

隔空在网上骂来骂去有什么意思。</p>

有本事线下碰一碰。</p>

坐在沙发上。</p>

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把企鹅影视给打开。</p>

终于随着主题曲的响起,朱有长的《建筑》正式开播了。</p>

张铭放下手机开始观看起来。</p>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张铭也逐渐从之前的那种强烈的期待感中回过神来。</p>

随着主题曲播放完毕,张铭长吐了一口气。</p>

不得不说,朱有长依旧是那个纪录片名导啊。</p>

《建筑》和《田野》一样,都是他喜欢看的风格,打开朋友圈。</p>

张铭想要在朋友圈安利一波《建筑》这部纪录片。</p>

但是刚一打开,张铭就愣住了。</p>

同学王哥:《舌尖》封神!</p>

同事刘姐:我的妈呀!《舌尖》收官太好看了吧!</p>

张老师:《舌尖》让我学生写作文的题目有了。</p>

前女友:找男人什么的,还不如看《舌尖》呢。</p>

......</p>

这是....</p>

张铭有些懵。</p>

怎么都在安利《舌尖》?</p>

没有人看过《建筑》吗?我觉得拍的很好啊。</p>

往下滑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条跟《建筑》相关的朋友圈。</p>

ktv胡小姐:跟《舌尖》相比,《建筑》很好看,下次别拍了。</p>

张铭:......</p>

张铭心中越发觉得奇怪,抱着这种好奇的心态。</p>

他点开了b里b里,在首页找到了《舌尖上的华国》第7集。</p>

点击播放!</p>

随着主题曲结束,《舌尖上的华国》最后一集正式开始。</p>

“华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华国式变换之道,他们精心的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p>

“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高楼林立的都市....”</p>

“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p>

在晨光中散发着熠熠生机的禾苗,到海边拾螺的渔民,平原的开阔,到高山的险峻。</p>

短短几十秒的片头似乎是要把华国的一切地理风貌展示出来。</p>

越看越让张铭有种身为华国人的自豪感。</p>

最后在一片随风要动的麦田中,本集的标题随之出现。</p>

【我们的田野】</p>

张铭一愣。</p>

是和《田野》同类型吗?</p>

镜头伴随着木楼梯吱呀的声音开始了,这是重物踩在上面才会发出的声音。</p>

画面中两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中年妇女,一人背着一个背篓走上了吊脚楼。</p>

在背篓后面装满了一篓子绿色的树叶。</p>

张铭一愣。</p>

树叶?这是什么树叶?</p>

按照他的固有印象,这背篓里面要么装着大米或者腊肉,怎么也想不到会装着树叶。</p>

“潘岩少和黄安荣是生活在贵洲省的壮族,他们居住的下尧村,距离省会贵扬有300多公里的山路.....”</p>

“刚刚摘菜的枝条散发着新鲜的气息,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叶片,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发挥神奇的作用....”</p>

画面中的两名妇女一边聊天一边把绿色的树叶从树枝上拔下来。</p>

从熟练的动作来看,这是十分日常的事情。</p>

“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者近百种原始的糯稻,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p>

“潘岩少他们摘菜的是一种枫树的叶子,自然的馈赠包涵丰富的可能性,当地人总是能够善加利用.....”</p>

</p>

伴随着旁边,两名妇女将枫树叶子放入一个类似于打糍粑的石碗里面开始捶打,绿色的汁水也随着树叶脉络的破坏渗透了出来。</p>

看到这里张铭有些好奇了。</p>

她们是要用这种树叶做什么东西吗?</p>

食物?还是烙什么饼?</p>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下尧村正在精心迎接一个专门为稻谷设置的节日,新米节....”</p>

“口感上,水稻常被区分为糯与非糯两类,粘性特别强的统称为糯稻,含量丰富的支链淀粉使它蒸煮后极具粘性和韧性....”</p>

经过捶打的稻米能够被拉伸出将近半米的长度,看着就十分的弹牙,就像是浸湿的绸缎,十分具有光彩。</p>

屋外的男人们在捶打稻谷,而屋内的潘言少和黄安荣也是在忙碌。</p>

之前经过捶打变碎的枫树叶子,被他们放入到架在火糖上的锅子里。</p>

锅里面放满了沸水,正在咕隆咕隆往外跑着热气。</p>

“略加蒸煮,树叶就会溶解出黄绿色的溶液,成为糯米的天然染色剂....”</p>

“浸泡后的糯米再加以蒸煮就变成了黑色.....”</p>

看见脱胎换骨的稻米,张铭大开眼界。</p>

原来之前的植物是给稻米染色的!</p>

在张铭惊讶之余,他们又用另外一种植物把另外一部分糯米染成了黄色,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的白色糯米。</p>

“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又艰苦的民族对于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证了食物天然的品质....”</p>

画面一转,一块块美丽的梯田出现在张铭面前。</p>

不规则的梯田像是出现在画家笔下的油画,处处透露着一种不真实的感觉。</p>

偶尔飘过的白色雾气更是增添了一丝自然的美。</p>

看着张铭如痴如醉,他本就对这种乡野格外的喜欢。</p>

“山上的梯田不适宜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但是在这一片水田里还藏着其他的秘密....”</p>

“这里的人民发现在水田里面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鱼和鸭可以帮助糯稻清除虫害,而它们的粪便又能给稻禾提供充足的养分.....”</p>

在一株株金黄的稻谷中间,鸭子的叫声和鲤鱼卷起的涟漪相互交错,形成一幅相辅相成的景象。</p>

这种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让张铭整个人为之一震。</p>

“新米节的主食准备好了,潘言少和黄安荣开始制作主菜-腌鱼,当地人相信辛辣可以帮助他们排除体内的潮湿,木姜子独特的味道和山奈发酵出来的酸,成就壮族独一无二的酸汤鱼.....”</p>

画面中经过腌制的鱼,鱼肉紧实,色泽明亮,在火塘上的炉灶之中搭上一口锅子,放入切好的青红辣椒,加入壮族的秘密木姜子和山奈。</p>

一锅奶白色的酸汤就做好了,汤面漂浮着辣椒和黑色的木姜子,酸菜和鱼肉若隐若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