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官,是蔡锷!</p>
“添仁,脸色大不如从前啊!”</p>
几分钟后,在韩武的住宅内,望着脸色大不如从前的韩武,蔡锷轻声说道,从韩武告病的那天起,他就猜出这位“韩将军”倒不是装病,而是真的病了,不过,那病,却是心病!</p>
“唉……”</p>
叹口气,什么都没说的韩武却是闭上眼睛,他不想去谈,也不愿意去谈。</p>
见韩武不愿说,蔡锷沉思片刻后,方才说道。</p>
“你知道,在中国,我最欣赏的政治家是何人?”</p>
“嗯!”</p>
眉头微微一扬,睁开眼睛,韩武看着蔡锷,目中带着些不解之意,最欣赏的政治家?这,他可还真不知道。</p>
“锷最欣赏之人,即是当今国务总理李!”</p>
在提及此事时,蔡锷却是微微一笑,全不顾韩武展露出的惊诧之色。</p>
“军人不政!军人不党!当今之中国,能提出这一观点的,总理为第一人!”</p>
笑着,对于那位极为年青的总理,蔡锷却是有几分心折之意,在京城时,两人几乎从无接触,可这并不妨碍其对他的欣赏。</p>
“军人不政!军人不党!若中**人皆达此要求,中国何愁未来不兴?何忧国家堪乱?”</p>
在蔡锷说道这一观点时,韩武倒是不觉得有任何意外,因为早在江苏陆军时,总理就不止一次向陆军上下灌输这一观点。</p>
“的确……”</p>
点点头,韩武却是解释道。</p>
“总理曾言,自太平天国后直到民国建元,军人干政一直是中国无法摆脱旧习、恶俗。手无寸铁的政客和纸面上的宪法,在拥有武力的军人面前仅是玩物和一纸空文,半个世纪的军人干政的恶俗,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国家政体安全,早在江苏为淮海经略使时,总理曾言,其唯愿军不涉政在中国行以开端,希传统由此而建……”</p>
在说道着总理曾对其的言语时。韩武却是只觉心下之石微微松动,在这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蔡锷为何会提及此事。</p>
“军人之纯粹,当为效忠国家,若军人皆以效忠国家为最高职责,那可就为国家之福了!总理李之眼光,远非他人所及啊!”</p>
见韩武似乎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蔡锷的心下多少总是松了一口气,在他看来,现在的远征军正是一场“三国志”,他、韩武、徐树铮三人。恰好形成互相制约之势,而这种互相制约之势恰好稳定了远征军,使得他有可能在未来的两年间,一步步的把带着浓浓“私军”之气的远征军打造成为一支真正的国家军队。</p>
这正是他接受远征军司令官一职的原因所在,亦是他和百里的愿望,为国家留下一支国家军队,这是他的使命,同样也是他的职责所在。</p>
“军人自当效忠国家!”</p>
点点头。韩武并没有反驳这一观点,可在抬起头时,看着蔡锷却是轻声说道。</p>
“可,总要看是什么样的国家,当年,将军亦也曾为国为民挺身而出!”</p>
显然。这时韩武指的是当年蔡锷率领云南新军起义的旧事,而其却是话中有话,他韩武的确会效忠国家,可却要看什么样的国家!</p>
袁世凯的国家——他是不会去效忠的!</p>
苦苦一笑,蔡锷却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同这位他极为欣赏的同僚进行辩论,每一个人总有每一个人的选择,就像他一样,他之所以抛弃一手所创云南之地,前往京城,正是欲借袁世凯之手。打造一支国家军队,从而实现他的强国之梦。</p>
而现在,蔡锷从未像现在这样,距离那个梦想是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说是触手可及之距,亦正因如此,他才会极为珍视眼前的机会。</p>
机会,对于他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对于国家而言,这又未尝不是一个机会!</p>
远远的看着大门外停着的那辆汽车,徐树铮的心下却是一阵犹豫不决,蔡锷会来这里,倒是不出他的意料,或许,他之所以来这里的原因和他是一样的,大总统的这一剂药下的……摇头轻叹着,徐树铮还是朝那座别墅走去,或许……</p>
客厅,此时,客厅内静静的,三张沙发、三人而坐,三名身穿上将军装的军官,或许是这个时代中国声名最为显赫的将军了,此时,他们三人对面而坐,却又是坐而无言,着实令这室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别样。</p>
“咳……”</p>
微微咳嗽一声,见这两位同僚沉默不语,韩武的心下多少带着些许歉意,他们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他。</p>
看来……</p>
“添仁!”</p>
进入客厅后,徐树铮第一次打破沉默,他那双不大的眼睛在韩武的身上扫过时,目光却是微微收敛。</p>
“徐某虽为中国之将军,然所效忠者,绝非大总统!”</p>
徐树铮的一句话却是道出了一段民国公案,曾经袁世凯对段祺瑞可谓是信任有加,但徐树铮作为段祺瑞的心腹幕僚,却一直不为袁世凯所喜,而在袁世凯看来正是徐树铮的煽风点火,导致段祺瑞对其离心离德,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对徐树铮不仅毫无信任之感,甚至还多次试图解除其职务,若非段祺瑞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以辞职相威胁,恐怕徐早已远离军界,亦正因如此,徐树铮对袁世凯远谈不上忠诚。</p>
“袁氏非吾之忠,吾亦非项城所信!”</p>
说笑间,徐树铮却看着韩武笑说道。</p>
“可现今,你我松坡皆身于国外,既身于国外,又谈何效忠之事,你我所效忠之人之事,最大莫过国家,于法国效忠国家,便是你我之本份,亦是军人之义务,至于其它,等他日回国后,再各事其主,又有可妨!”</p>
徐树铮这么一番不可不谓之掏心置腹的话,只让韩武整个人微微一惊,过去在他看来,两人之中,最难相交者即是眼前的这位“小扇军师”,而现在他却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企能不让他为之惊讶。</p>
而蔡锷在听到徐树铮这么说时,先是微微皱眉,似乎对他这种看法极为反感,可随后他却立即释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欧战对于中**队而言,最大的益处绝非所谓的“借鸡下蛋,以洋养兵”的提升军队战力,真正的变化却是对于中**队性质的改变,通过这场战争,士兵和中下层军官树立了国家观念,而高级军官亦受到国家观念的影响。</p>
过去,对于身处国内的军人来说,他们也许感受最少的,就是“国家”这个概念,感受最多的应该是大大小小的“大帅”。从成军之时起,这样的部队事实上就只是某人的私人卫队。从个人而言,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国家”对他们做过什么,可是现在,他们却知道国家为何物,知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甚至知道,“打内战”是一个军人最大的耻辱!</p>
过去他们也许曾横行乡里、也许曾鱼肉百姓,但只有在投身于这场战争中,投身于争取国家尊严和重树民族尊严的战争中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荣誉!只有在这场民族的、国家的战争之中,他们体内火一样的激情才被唤醒,并且象火山一样地迸发出来,令他们可以无视敌我实力的悬殊而奋勇前行。</p>
在军队发生这种改变之后,他日再论,又当如何呢?军队还有可能沦为一家之私家吗?</p>
“添仁,虽说他日也许你我需各事其主,然今天,你我与松坡做个约定,于法国期间,我等皆以国事为先,以效忠国家为已任!不知松坡兄、添仁以为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