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汉末大局(1 / 2)

 各位亲爱的友友们,这一章会有一些水,醉憨将简单的根据百度的一些三国信息会整,让大家大致的了解一下,东南末年的一个概况,一个真正的三国征战就要开始了,请期待吧...</p>

公元180年——190年:</p>

1、180年各州的最高长官</p>

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p>

2、189年</p>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嘉德宫驾崩。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刘辩年幼不晓事,暂时由何太后临朝主政,皇权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为了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双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挤,殊死斗争。深知朝廷派系之争的董卓得知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心中窃喜,他密切注视朝廷各派动向,随时准备相应措施。见机行事。不久,在河东伺机而动的董卓便收到大将军何进的密令。何进是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势力。灵帝死后,他与司隶校尉袁绍共同谋计诛杀张让,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于是,何进便诱董卓以好处,以圣旨名义召他立即进京讨伐张让,并以此来威胁何太后。董卓接到圣旨后,大喜过望,立即召集人马,连日引军进京,并按何进的意思,上书少帝,要求“逐君侧之恶”,“收让军,以清奸秽”。可是,董卓却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还没来得及赶到洛阳之前,何进就在争斗中被张让等人杀死。这时,虎贲中郎将袁术(?一公元199年)也趁机领兵进入洛阳,听到何进被杀的消息后,便放火烧毁了南宫,并追杀张让等人。张让和中常侍段硅慌忙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至黄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巩县西南)。行进中的董卓远远望见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况有变,打听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少帝被蜂拥而至的大军吓得惊慌失措,泪流满面。董卓威风凛凛,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参见少帝,并且向他询问事变经过。少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陈留王刘协主动上前向董卓讲述了整个事变的经过,叙述毫不含糊,条理清楚。当时,刘协只有9岁,比少帝还小整整5岁。董卓大为欢喜,认为刘协要比刘辩强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后亲自抚养的,于是,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最初念头。董卓把少帝奉迎至皇宫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p>

3、黄巾起义</p>

中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p>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 ,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 。张角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 ,张角命于三月五日同时起义。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36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p>

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取得了很大胜利。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但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颍川、陈国、汝南、东郡和南阳的黄巾军相继失败。冀州黄巾军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当年十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 ,张梁阵亡 。3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5万多人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戮尸。张宝也随即于下曲阳兵败阵亡,10余万黄巾军被杀害。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后来因作战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曹操平定冀州时,张燕领导的黑山军也投降。</p>

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p>

公元191年——200年</p>

1、黄巾起义结束</p>

194年,黄巾起义宣告投降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