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这里还有一些文章,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p>
方唐镜终于是露出了狐狸尾巴,拿出厚厚一叠文章。</p>
“这是你做的?”齐老夫子有些感慨,这叠纸张至少有十余篇文章,说明方唐镜的刻苦逾于常人啊。</p>
“呃……这个,并非是学生所作。乃是本村附近几所私塾的开蒙先生所作。”方唐镜恭恭敬敬地将文章奉上。</p>
“原来是这些老童生的文章,你随便看看给他们一个点评也就罢了,何必要老夫亲阅。”顿了一顿,老夫子又提醒道:</p>
“你若是有心提携一二,也务必不能耽搁了自身学业,科举为重。”</p>
齐老夫子话里带着不屑,江南文风鼎盛,他又是县学教喻,哪有时间去理会那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在他看来,方唐镜就有些不务正业了。</p>
老夫子说的都是实情,那些沦落到做开蒙先生的多半就是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江南读书竞争之激烈难以想象,全力抓县学生员还来不及,那些前途渺茫的,确是不值得多加投入。</p>
“老师真知灼见,实是令学生佩服。不过老师学深似海,若是一身学问不能德被乡梓,学生倒觉得是一件极遗憾之事,与立德立言立功失之交臂。”</p>
“哦,你倒是说说看老夫当如何做?”</p>
方唐镜这话,恰恰就挠中了齐老夫子的痛处。</p>
齐老夫子本身是举人功业,进士不第乃是时也命也,年纪大了,早已没了考功名的念头。</p>
但圣人教导读书人三立,立功立德立言却是时时不忘的。</p>
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总要给后人留点什么才甘心。</p>
这也是齐老夫子常常在想的问题。</p>
因此听到方唐镜提到三立,顿时就来了兴致。</p>
方唐镜当然是趁机抛出了准备好的一套说辞:</p>
“以学生的浅见,老师何不创立一个学社,专门为那些有志功名之士提供学习的机会。</p>
当然,咱们也要有定位,不能从蒙童抓起,而是从童生抓起。</p>
这些人有一定的学问功底,又经过数次府院试不第,最是懂得发奋,又懂得珍惜和感恩。</p>
即便他们之中大多数还是屡试不第,但至少能提升他们的学问眼界。</p>
教出来的开蒙学童素质也要比之以往更高,也更有向上的潜力。</p>
而若是有人因此而受益,考中了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及第也是有可能的。</p>
此正如学生之前在《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中所说的……</p>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此乎!</p>
</p>
此乃学生一愚之见,还请老师思之。”</p>
不得不说,方唐镜这话实是相当有道理,而且不同于开办寻常学堂。</p>
开办学堂是从娃娃抓起,面对的是刚刚启蒙的小屁孩。</p>
得花多少心血才能培养出一个秀才举人?</p>
齐老夫子一把年纪,怕是等不到那一天就御极西天了,还谈什么名垂千秋。</p>
方唐镜这个提议却又不同,专门从有学问根底的童生抓起。</p>
江泉县数百童生,总有那些落魄不甘的。</p>
随便培训一些,也总会瞎猫撞到死耗子,如此一来,名声岂不就很快传扬开了?</p>
当然,江南学风鼎盛,各类学社多不胜数,专门为了科考而成立的学社更如过江之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