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虽然不能带回‘人生若只如初见’,却也不虚此行,小方秀才这首《赠周县令》,加之之前的数首诗词,皆是脍炙人口,也足以让皇爷眼前一亮。”</p>
毕公公与方唐镜殷勤而语,颇有些遗憾。</p>
颁旨的事情已经过去五天,周同知已正式代行松江府知府事,正开始按照方唐镜的《松江富民策》认真规划各项经济事宜,忙得不可开交,因此这恭送钦差的事情便只能交由当了甩手掌柜的方唐镜。</p>
随同钦差一起赴京述职业的还有原松江知府李之荣,看似前途不妙,不过前李知府很镇定,临走前还跟本府一众乡绅耆老唱和,赚了一把万民伞。</p>
他当然不必担心,方唐镜已明言他另有重任,进京走一个过场便可到任。</p>
而另一位焦如水则是被锦衣卫押送着随钦差一起回京的。</p>
作为火烧县衙的主谋,他就是有九颗脑袋都不够砍的,一线生机就在于他背后的势力会怎样搭救他。</p>
至于那些具体执行火烧县衙的犯官吕县丞几人,同样也在锦衣卫的押送之下开始了一趟进京之旅,焦如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这些人则是十死无生的命。</p>
此时方唐镜正与毕公公依依惜别,听到毕公公颇为遗憾的话,不由笑着回道:</p>
“公公放心,在下一旦补全‘人生若只如初见’,必然只交给公公,由公公转呈皇上,绝不食言。只是不知,在下如何才能联系上公公?”</p>
这看似是打包票,实则是又捞了一张护身符,一旦有事,与这首诗一起递进去,毕公公岂会不领会其中意思?</p>
毕公公大喜,他最是清楚此诗对皇上和万娘娘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一段最美感情的最美注释。人生只有一次初见,这才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啊!</p>
此次下江南的可不只是他毕公公,最大的大头是西厂的汪公公,此人才是身负圣意而来,而且以此人之滔天权势,毕公公根本没有半点争锋之意。</p>
开什么玩笑,大家私下里都说这天下除了皇上,万娘娘能管得住他,也只有怀恩公公还算半个能管得住汪直的人,除此之外,无人可制,无人敢制。</p>
所以此诗最后落到汪直手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公公早就想通了。</p>
此时听到方唐镜信誓旦旦的拍着胸脯,自然是感动的,想了想,取下自己的一枚玉佩放到方唐镜手里道:</p>
“他们文官有名刺,咱们内官就不玩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咱们讲究个实在,这便是咱家的名刺,你持此玉佩,不论东西厂均会第一时间呈进内书房,直达咱家手里。”</p>
上好的羊脂玉,入手温润,正面雕刻着一只仙鹤,背面只简单地刻了两个字,“内”,“毕”。</p>
今上崇道,信羽化升天,有头脸的太监常自比随圣升天的仙鹤。</p>
内字当然是指内书房,毕则是毕公公的姓。</p>
方唐镜郑重地将玉佩放入怀中,这可是一道上好的护身符。</p>
两人又说了好一会话,才各自道了珍重,毕公公启程回京。</p>
“山高路远,毕公公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直看到毕公公的车驾变成了一个模糊的小黑点,方唐镜才唏嘘惆怅地上马回衙。</p>
就在方唐镜走后不久,一骑快马赶上毕公公的车队,径直上了毕公公的马车。</p>
“禀干爹,方唐镜直到公公的车队看不见了才回的府衙。”报信的人跪禀,声音尖细,也是一名太监。</p>
“其间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毕公公追问。</p>
“方唐镜没做什么,一直站在那里,临回之时说了一句‘山高路远,毕公公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p>
毕公公沉默了一会,才道:</p>
“这方唐镜倒是个真性情之人,小李子,依你看,此人可值得交往。”</p>
毕公公所说的交往,当然是指进一步的交往。</p>
“干爹,儿子不太明白,这方唐镜不过一介秀才,即便以后能考中举人,进士,距离大用也还远得很呢,干爹何必自降身价,折节下交?”</p>
“自降身价,折节下交?”毕公公失笑,自语道:“有些人你现在看不起,他日你却未必能高攀得上。咱家只是未雨绸缪,不图万世者不足以图一时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