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十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1 / 2)

 这是笔者在读史,做义例时的感受。

那叫一个痛彻心扉!

手里握着笔,几乎每写一个字,就会滴一滴眼泪。

不忍心书写笔录,可又不忍心不去记录给后人看。

只能以泪洗面。

对于华夏遭遇的文化浩劫,简直无法表述痛苦。

此刻戚老究的心情不比当时的笔者少很多。

“陛下,可曾记得倪元璐?”

“朕记得,此人天启二年中进士,

崇祯八年曾任国子祭酒,承恩,现在该是户部尚书否?”

王承恩连忙点头,“万岁明鉴,此人正是户部尚书,

前不久请修南京宫殿,以备不测,有意南迁,被驳回。”

项升淡淡的说道,“陛下死后,其与一家十三口人,皆自缢以殉节。”

崇祯闻言,身子发颤,这是他没想到的,

之前他还在怒骂奸臣误国。

项升没有理会崇祯的情绪,继续说道,“陛下可知巩永固?”

崇祯稍稍停顿,道,“朕曾召刘文炳、巩永固二人商议国事,知其崇好文雅,喜欢藏古书彝器。”

崇祯说到这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项升道,“巩永固和乐安公主以及子女五人,

全部殉难。

巩永固临死前,焚烧所藏文物、华宅美屋,投观景台下井死。”

崇祯不是一个懒人,据说他每日都会批改奏章。

不仅如此,而且每个批改的都很认真,

让人忍不住想起乡村老师秉烛批改作业的场景。

如果不是那么认真,

崇祯也很难可以记住这么多的名字和官职。

明朝之前那些不上朝,又不批改奏章的皇帝,是不可能记住的。

崇祯很理智,奈何天赋不足。

如同后人很努力,却挣不到钱一样。

因为崇祯记得这些名字,

所以对他的冲击越来越大。

“左都御史李邦华,以死明志,”

“大理寺卿凌义渠,以死明志,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以死明志。”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以死明志

左庶子周凤翔,以死明志。”

“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

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

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殉国。”

……

随着项升报出名字,崇祯已经不再颤抖,

而是两眼死死的盯着残阳。

项升想了想停止了报人名,又总结道,

“其中范景文、申佳允、刘文炳、卫时春赴井,

金铉、滕之所、阮文贵、张应选投御河,

施邦曜饮药,凌义渠扼吭,

巩永固及乐安公主、张庆臻自焚。

其余皆投环自缢而死。”

项升稍稍停顿道,“陛下死后,大明因为这些人继续抗争着,

未立刻亡国,

明室南渡,继续抗争。”

崇祯背对着观众,默默的注视着残阳,

观众们无法淡定了。

有的捂着嘴巴流泪,

有的惊讶的忘记咀嚼口中的粮食,

有的忘记和身旁的情侣亲热。

“我去,这就是大明吗?

我以前只知道阿哥们为格格和公主,闹的头破血流,

从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大明,

谢谢你项升,谢谢你让我们知道这铁骨刚脊的大明。”

“同感,我知道节目组为何选《华夏珍藏》第二集为大明,

第一集选祖龙,展现华夏龙腾之始,

那么这第二集就是展现华夏龙骨,

一始,一末,选的妙啊。”

“玛雅,玛雅,受不了了,这节目把我给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