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怎么会是这样?(1 / 2)

醉回七九 西风黑马 5570 字 2019-08-27

 李明德他们一行只在J省呆了三天的时间,就返回了北京。

吴永成也只是在燕泽宾馆陪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李明德了。毕竟他还不是这次下来的带队领导,能帮着牵线让吴永成接触到J省的省长张炳楠,已经是很费了一番脑筋了,总不能让吴永成这个团省委的副书记,陪着他们到各地市去视察工一者是吴永成的级别根本不够,二者他的工作性质和人家扶贫好像也没有多少的联系。

吴永成原来以为,既然国家扶贫办和省长张炳楠同志,都这么重视下派扶贫工作队这件事情,J省有关扶贫工作队这项新举措,就应该很快成文下达。

可谁知道十几天过去了,省里还是没有一点消息。

只不过随着吴永成那次与省长一同在燕泽宾馆吃饭之后,团省委的万明山书记见到吴永成,态度各方面和以前变得很不一样了,多了不少不应该有的客套。

这一点吴永成也能很明显地感觉出来,他不禁心里暗自好笑:这可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狐假虎威的感觉吧。

不过,吴永成这几天也顾不上多考虑这些事情了,因为文丽已经临近预产期、提前住到了省妇幼保健医院。这也是吴永成极力坚持的,他可不想万一到了文丽生产的时候,出个三长两短的,再出什么意外。

同时,吴永成不顾老妈的反对,还托人从乡下请了一个小保姆,负责照料家里的一切。老人年纪大了。要是有什么磕磕碰碰的,那可真不划算了。

文丽初次生育,没有一点经验,再加上有上次不小心流产地教训,越是临近生产越感到害怕,白天的时候,是吴家妈妈和那个小保姆轮流陪着她,到了晚上吴永成下班以后。值夜的任务就交给他了。

可以说,在那段时间,吴永成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个囫囵觉,把吴家妈妈心疼得背后直抹眼泪,好几次中午在家吃饭的时候,吴家妈妈当着吴有德老汉和吴永成,埋怨文丽:“不就是生个孩子吧,我就没有见过像她这样的,哪能一个疼痛也受不了呢?你看这几天。把俺五儿累成个什么样子了?!这还幸亏是怀了一个女孩。她要是怀上一个男娃的话,还不知道会折腾成个什么样子哪?!”

“妈,你也别埋怨文丽,她这不是第一次,什么也没有经过吗?我没有什么的,我的身体好着呢!这一时三刻地,一个大后生那就能累成个什么呀?!”吴永成赶忙开导吴家妈妈。

看来老百姓们所说的婆婆媳妇是一对天敌,这还真一点也不假。平时吴家妈妈和文丽之间的关系处得还不错。可一到这关键时刻,矛盾就显露出来了。

吴永成前世的时候,因为自己老婆和妈妈的僵硬关系。就没有少头疼过,到了现在的这个世界,他可不想让旧事重演。

虽然,他也知道,这是吴家妈妈心疼自己的儿子,才会说这些话的。从她老人家来说,她宁可自己去受那份罪。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儿子受累。

唉。可有些事情是老人们所不能代替地呀!

吴家妈妈还是不肯放弃这个话题:“哼,她第一次?她倒是想生第二个呢?国家地政策允许你们生吗?!这眼看着要生一个丫头片子了。还觉得挺了不起的,这要是搁在咱们村里,自己就羞得那啥了!还有脸说出来要住到医院去?五儿,你还像抬举娘娘一样供奉着她?!真没有一点出息。”

吴永成无语了,这有出息没出息怎么能和这挂上钩?

不过,他也知道,老人说了这么一大堆埋怨话,归根结底,心里还是有心病,那块心病还是因为文丽这次怀的是个女孩。

“行了,你就少说几句吧。你看你说的那都是些什么话?!”吴有德老汉把筷子往餐桌上一撂,瞪了老伴一眼:“你家五儿是你生的你心疼,那人家文丽一个娇生惯养的老干部家的女子,她爹、她妈那就不心疼了?!人家就不是爹娘养的?!都什么时候了,还是抱着多少年前地那一套不放?真要是让亲家听见你的这话,我看你该怎么办?!”

“我说啥了?我这也不就是在你们面前说一说嘛,这还有一个外人吗?”吴家妈妈此时也意识到到了自己有些理亏,但还是小声嘟囔着:“真是的,我心里不痛快,难道在自己地老汉和儿子跟前,也不能说说吗?!这成了个啥了?!”中生下一个漂亮的女婴,文丽的妈妈和她的两个嫂嫂,也从北京跑了过来,给母女俩带了一大包各种滋养的营养品,病房里当时热闹的那番景象,自然也无需再提了。

就在文丽出院、孩子还没有过满月的时候,J省有关省直机关干部下乡扶贫地文件精神下来了,是以J省省委组织部地红头文件下的。

当吴永成看到传阅地这份文件的时候,一下子就愣住了: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啊?!

J省省委组织部下的文件中,提到的扶贫方式,并不是吴永成当时在燕泽宾馆向省长张炳楠、省委副书记李钊建议的那种以一个部门、或者是单位为扶贫主体,而是要求各省直机关的全体干部,自愿报名参加下乡扶贫,时间为一年。

当然,文件中也不可避免地强调了机关干部下乡扶贫的一大堆重要意义,但这些意义也都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关,给人的一种感觉,好像这次下乡并不是去扶贫,更像是五十年代的“四清”工作组。

文件中倒是把吴永成当时所提到的“三同”也写了进去。明确要求省直机关干部到了农村以后,要扬不怕艰苦地精神,和当地群众要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与群众们打成一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