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凉兵王
刘焉病死,董虎没有意想到刘璋会获得最后胜利,可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也一定会有内在的原因和逻辑,当他一个人坐在书房内,细细思量后,唯一能说服他的理由就是与荆州牧刘表死后情形一样,不是长子刘琦继承,而是幼子刘琮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种现象发生在诸侯继承人身上也很正常,毕竟年幼、无能的主公更符合下面臣子的利益。
刘焉入主益州,刘表入主荆州,两人都拥有很高明的政治手腕,但他们也都有同样的致命弊端,那就是他们进入益州、荆州时,自身是没有带着嫡系兵马的,都必须对当地豪强家族做出妥协,之后才是通过又拉又打的政治手段来控制地方。
刘表政治手腕很强,在进入荆州时就已经与荆州本土家族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刘协和朝廷想要短时间内干掉刘表是不现实的,可益州刘焉病故,给了朝廷趁机入主益州创造了最佳机会,只是他没有想到荀彧会当面开口“汉中郡”的事情。
汉中郡隶属于益州,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长安控制了汉中,就可以时时威胁川蜀谷地平原;成都控制了汉中,不仅把关中入蜀道路断绝了,同时也能时时虎视长安三辅之地。
没有机会时,他会等待时机,可一旦有了机会,他绝对会毫不犹豫拿下汉中郡,消除掉长安南面的威胁。
川蜀地形复杂,险要关隘众多,想要短时间内拿下川蜀,那是痴人说梦,所以董虎短时间内没有入蜀计划,他需要等待一个时机,可他没想到朝廷会有迁都成都的念想。
从古至今,唯一的一次由蜀地称霸天下的,只有刘邦成功了,而刘邦的成功也很侥幸,这种侥幸只适用于项羽,因为项羽根本就没有做皇帝的志向,项羽只想做西楚霸王,在之后两千年中,也再无任何一人可以用川蜀称霸天下。
董虎知道,后世人极为期望诸葛亮北伐成功,可他不认为北伐能够成功,哪怕让诸葛亮再活一百年,哪怕凉州被蜀汉夺了去,北伐也不可能成功。
董虎是凉州人,他太清楚了凉州人的性子,别看诸葛亮自汉中入陇山,蜀汉兵马只是进入了渭水道,北面的安定郡、北地郡就呼啦啦投降了蜀汉,看着好像形式一片大好,看着凉州战略是马谡的失败造成的,可这些都是虚妄,就算凉州送给蜀汉,诸葛亮的中兴汉室也只是一场梦。
凉州羌反反复复造反了几百年,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这边呼啦啦投降,下一刻又呼啦啦造反是很正常的事情。
曹魏占有关中平原,凉州羌人造反,可以在几个月内调集精锐兵马入凉州平乱,可若从川蜀调集兵马平乱,仅一个粮食运输就能把人累死,至于诸葛亮的仁义什么的,用在其他地方还成,用在凉州人身上……凉州三明的皇甫规杀敌八百,招抚了十万羌人,结果呢?第二年十万羌人再次造反,盖勋、傅燮哪一个没有仁德招抚?之后呢?盖勋被俘,傅燮身死。
诸葛亮用“中兴汉室”名义可以用在中原人身上,可以用在蜀人身上,对凉州人却没有用处,大汉朝四百年,凉州羌就反复造反了四百年,大汉朝威严在的时候,凉州羌都不听话,大汉朝倒下了,凉州人就会在乎了“汉室”大旗?
董虎很清楚凉州人的性子,凉州人只尊重强者,看着诸葛亮刚刚跑到渭水道,主动投降的凉州人无数,看着好像北伐有望,可现实却是残酷的,呼啦啦投靠是凉州正常现象,全都等着诸葛亮给他们发钱粮呢。
诸葛亮若是给粮食,那就必须从川蜀向凉州运送粮食;若是不给,凉州人就会成为蜀军难以应对的疥癣,前有曹魏,后有不断造反的凉州羌,诸葛亮也只能老老实实退回川蜀,至于马超为将……马超逃亡汉中郡时,他就成了凉州的弃徒,也根本不会再有凉州人跟随,更别说马超根本不可信。
诸葛亮北伐,欲要先拿下凉州,继而拿下关中平原,看似战略上高瞻远瞩,现实却很难实现,凉州羌不是益州郡的孟获,就算是孟获,那也是七擒七纵,而羌人与大汉朝打了几百年,造反的次数可比益州蛮多了去。
益州蛮是山地步兵,羌人是山地骑兵,羌人打不过就逃,川蜀步卒想追上四条腿的骑兵基本上没戏,在川蜀山岭间可以设计抓住孟获,在黄土沟壑丘陵,步兵想围歼骑兵却难之又难,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凉州经历过北宫伯玉、烧当老王、韩遂、马腾反复折腾,凉州成了荒凉之地,一旦羌人造反奔逃,诸葛亮连追杀都不能,沿途根本没有获得补给的可能。
羌人造反,没有什么恩义可言,有利益时,呼啦啦造反,没有利益时,干掉头领直接投降朝廷,偏偏朝廷还没有法子,凉州到处都是羌人,若不允许投降,那就还得继续干仗。
可诸葛亮能给凉州羌人什么好处?从川蜀运粮给羌人吃喝?还是能给羌人休养生息的安定?或是将关中肥沃平原送给羌人?
什么都给不了,一开始时,凉州人会呼啦啦跑到诸葛亮面前哭穷,会投靠,原因并不复杂,曹操在凉州屯田是“四六”分成,即屯田兵占六成,官府占四成,比中原屯田兵的“五五”分成好一些,可凉州土地贫瘠,屯田兵不仅种地还要打仗,依照凉州人的性子自然是不愿的,诸葛亮跑到凉州后,自然也有很多人开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