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三度换将(2 / 2)

</p>

1月1日,在英国驻沪领事馆举行的中日双方停战谈判,决定暂时休战,休战期间为从月1日起至月日止。</p>

8日,即日军进攻上海当天,蒋、汪主持的临时中政会宣布南京ZF正式改组,由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宋子文出任行政院副院长,罗文干继任外交部部长。</p>

为避战祸,1月0日,汪精卫代表南京ZF宣布迁都洛阳。同日,国民ZFZX林森、行政院长汪精卫等首脑人物由南京出发,经开封前往洛阳。</p>

南京除留下何应钦维持治安,罗文干主持外交外,其余1000多国民D军政要员均迁往洛阳。</p>

怎知古都洛阳不仅远非宁、沪这般繁华,就连安排办公和居住的场所都非常困难。</p>

国民DZY部及国民ZF占据了河洛图书馆,行政院及ZY政治会议挤进了职业学校。只有国民ZFZX林森真正去了洛阳,但却无事可做。</p>

汪、蒋二人也确实离开了南京,但都在陇海铁路线走走停停的火车上办公。少数闲散机关派了几名不重要的职员,挂了一块招牌,摆摆样子,至于事务较繁的各部会,则均留在南京未动。</p>

盐泽幸一和鲛岛具重大佐指挥的陆战队进攻闸北造成日军损兵折半,方知十九路军绝非东北军那些窝囊兵,继续这样打下去恐怕陆战队要全军覆没,就此停战又有损大日本皇军的威名,进退两难之下不得不向日本军部祈求救兵。</p>

海军省及海军军令部(相当于陆军参谋本部)也大为震惊。为保住海军颜面,决心发兵增援。于是急忙编成海军第三舰队,令海军中将野村吉三郎为司令官,统航空母舰“加贺”号和“凤翔”号及其他各型军舰1艘,除海军舰只外又增加陆军二十四混成旅团7000人及飞机100架增援盐泽部队。</p>

野村吉三郎司令官19~195年期间曾任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野村调整了作战部署,令盐泽部队继续进攻闸北,自己率新增部队开辟另一战场——攻击上海市北端的要塞吴淞口。十九路军则令一五六旅增援吴淞口守军,令一二零旅增援闸北防御。</p>

一周后,得到补充的日军恢复对十九路军的攻势,此次不但有舰炮掩护,更出动飞机助战,战况及其惨烈!敌人凭借强大的火力,在部分地段集中优势兵力,对守军阵地反复突击,闸北全线告急,多处阵地易手,指挥部不得不出动预备队逆袭敌军,夺回阵地,至此,上海之战陷入胶着状态。</p>

日军虽然拥有火力上的压倒优势,但是在整个防线上兵力并不占优,只能采用集中兵力进行一点突破,分割包围的战术。也曾经尝试分兵迂回到十九路军的后方,实施迂回作战,没想到刚刚在江湾登陆的部队就落入华夏军队的埋伏,最后全军覆没。</p>

此时上海乃至全国的报纸、报刊和电台纷纷报道十九路军奋勇抗战的事迹,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并组织民众上前线劳军,全军上下士气高涨,誓言战斗到底。军部的高级将领也亲赴一线,鼓舞官兵的斗志。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有相当多的外国报社和电台,也对华夏守军的抵抗行动详细报道,对华夏军队的战斗力充满了佩服和惊讶。这使得原本认为可以轻松解决十九路军的日本军部感到颜面尽失,恼羞成怒之下,连续撤换指挥官,同时继续从日本本土增调大批援军。</p>

二月十一日,日军集中两个大队的兵力,在飞机和舰炮的掩护下,猛攻蕴藻滨、曹家桥,以包抄据守吴淞口的守军,但是在彻夜的激战中,华夏军队舍生忘死,寸土必争,并且主动迂回到日军后方夹击敌人,几处重要的阵地又失而复得,使日军最终功败垂成。</p>

日军连续在上海作战失利,使得东京的军部为之震动。为了挽回皇军无敌的颜面,决定由陆军接管上海的作战,派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率领陆军精锐,与增援的海、空军到达上海。</p>

而国民ZF迫于全国民众的压力,蒋介石立刻将自己的嫡系部队八十七与八十八师,加上ZY军校的教导团与特种部队,组成第五军,由张治中率领,投入上海的战斗序列,接防左翼防线,以支援十九路军作战。</p>

植田谦吉的任务就是在上海狠狠地“教训”一下华夏的军队,因此在大军部署完毕之后,于二月二十日,在海空军强大炮火掩护之下,在‘江湾’和‘庙行’之间,由坦克支援步兵,发动ZY突破的猛烈攻击。这场作战对华夏军队而言,是前所未见的三军立体攻坚战,但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两支部队联手反击日军的攻势。在激烈的争夺战中,日军不但没有突破华夏守军的阵地而达成战术目标,反而在‘庙行’争夺战中,被八十八师逆袭包围,歼灭一千多人,遭到惨败。</p>

‘庙行大捷’的消息一经传出,中、外的舆论一片哗然,国人更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支持军队抗日的情绪,因此达到了空前高涨的地步。进退维谷的日本ZF只好孤注一掷,在二月二十四日,特别派遣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大将,恢复现役,出任新组成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增派第十一与十四师团,以及空军团队加入上海战斗序列,至此,日军在上海的总兵力已超过十万人,而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加起来也不到五万人,兵力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并且完全没有海空火力的支援,上海抗战到了最危急的时刻。</p>

李卫东的部队,也和鬼子进行了反复的战斗。(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