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七月六日(2 / 2)

张樾亭方案即是在平津、张家口、保定这些华北北部地区,由北至南部署三道防线,此种方案恰是蒋光头所崇尚的德国整军布阵方法。</p>

张克侠方案,即GCD方案,张195年即秘密加入GCD,此以攻为守方案即受GCD地下组织的指示,以副参谋长名义向二十九军提出。当时华北,华日两军驻军情况形似围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日军之所以频繁调动,实是走子儿。二十九军自三十五军进驻平津后,虽然也有调整,但在全棋宏观控制上缺乏见解,主要立足于驻守。</p>

从客观估价,华北两军实力接近,在此情况下,再加两军均处分散驻兵态势,哪一方突然袭击,得手可能极大。但突然袭击的前题是得到本国ZF的支持,才有后劲儿。</p>

196年初开始,日方军部ZF曾多次商讨对华夏“一击”。“一击”是日语,翻译成华夏话,应该是打击一下,语意分量很轻,但运用到华日两国态势,这“一击”就意味着两国全面开战。假如这“一击”方案在日本内阁通过,日军的第一步动作,就是华北驻屯军突击袭击二十九军。在措手不及情况之下,二十九军可能陷于灭顶之灾。</p>

在这样形势之下,宋哲元不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清楚,他还是同意了以攻为守、兵出山海关的方案。如何实施还面临着很多难题,这时候他已经在山东乐陵老家,在忙着为先人修坟。</p>

北京的气候,一般在每年的7月7日到8日,才开始进入雨季,才开始下第一场大雨。</p>

197年7月6日,好像为了令华夏人纪念这一天似的,清晨就下过了每年的第一场大雨。雨中,驻丰台的日军清水节郎大尉率领着他的中队在炮兵的配合下,通过宛平县城,然后拐到铁路北面的大瓦窑,开始以卢沟桥为假想敌的攻击演习。</p>

从7月6日,熟知历史走向的李卫东,就进驻了卢沟桥守军阵地。</p>

金振中营长为了侦察敌情,在午饭后,换了便服,扛着铁锹向大瓦窑附近日军的演习地走去。他刚过卢沟桥火车站,就远远地看到日军队伍,这些日军不顾雨淋和道路泥泞,以卢沟桥为目标,进行攻击式演习。后面炮兵如临大敌,紧张地构筑工事,再后面隆隆不绝的战车也开了上来。金营长凭一个军人的直觉,感到不同寻常,见机溜了回来。回到营部,马上向李卫东做了汇报。</p>

李卫东摊开军事地图,一个连一个连地询问战斗准备工作。问到卢沟铁路桥守卫排排长的时候,李卫东特别叮嘱铁路桥与石桥同等重要,而铁路桥没有拱卫城,只是桥头一片空地,兵力无法调动,只能死守。</p>

前面已经介绍,当年修建卢沟桥和宛平城目的是拱卫京城,宛平城在桥东,京城一侧。而现在态势已和以往不同。日军已经占据丰台,兵出其后,扼守卢沟桥已不是保卫京城而是守住北平与中原通道。</p>

兵力部署方向也要和当初相反。永定河东岸(北平一侧)兵力部署的突出部位就是宛平城。宛平城内驻守着九连和重机枪连、轻迫击炮连,城北铁路桥东头是十一连,城南一带沿河驻守十二连。重迫击炮和预备队均在河西。假如当年建桥和建城的先民忽然活过来,他们怎么也不会理解这些枪口对着京城的队伍,是在保卫北平!建设平汉铁路的先辈,在建设卢沟铁路桥之时,恐怕也没有想到,此处将是华日交战的焦点。而更难设想敌兵出击方向是在北平一侧,有了铁路桥更增加了华夏军队扼守的难度。</p>

7月7日,昨天虽然下了大雨,酷热并未缓解,太阳一出,人如在蒸笼之中。</p>

</p>

在北平的外交使团的先生们,难耐北平的酷热,都到北戴河海滨避暑去了。各国的大使馆、领事馆中早找不到这些衣冠楚楚的先生,剩下的只是几个无关紧要的人,不过是在馆里守摊儿。但是,日本人的使馆例外。</p>

7月7日,上午,驻守丰台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又到回龙庙和大瓦窑附近演习。回龙庙在宛平城西北,大瓦窑在宛平城东北,宛平城、回龙庙、大瓦窑各距约1500米,成三角形。</p>

7月7日,上午,三十七师一一○旅旅长何基沣于昨天得三营金振中营长报告(此时团长吉星文在庐山参加军官训练团学习,10日回到宛平),已命令吉星文二一九团(金振中营属二一九团)密切注意监视日军行动,并命令全体官兵“如遇日军挑衅,一定坚决回击!”对今天,日军演习动向,感到形势紧迫,电告正在保定的冯治安师长,并催促他马上返回北平。</p>

7月7日,秦德纯市长准备欢送蒋梦麟、梅贻琦、胡适等教育界、新闻界社会名流0余人去庐山参加蒋光头召开的座谈会。此时,在中南海的乾隆爷的书房里正在准备筵宴。</p>

PS:求鲜花!!!!(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