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兵临城下(2 / 2)

松井石根见人到齐了,便宣布开会,他首先说:“我们大日本皇军攻占上海,战功赫赫。下一个打击目标显然是南京,各方面的情况表明,华夏军队在上海作战中,战斗力已达到了消耗的极限。其二线、三线的防御部署实际上并未完成。上海后撤的各部队,有的步行,有的乘船,由于道路狭窄,渡口容量小,形成无秩序的拥挤,已经相当混乱。我们趁其混乱之机,趁其守卫南京的部署未形成之前,迅速进军南京。”</p>

与会的军官听说就要进攻南京了,个个精神振奋,认真地听松井石根作具体部署。松井石根拿起一根木棒,在地图上指指画画,他的作战方案是:</p>

(1)上海派遣军主力从1月5日开始行动,作战重点保持在丹阳、句容公路方向,击溃当地的华夏军队,然后进入磨盘山地区;另以一部在长江北岸,攻击华夏军队之背后,同时遮断津浦铁路和江北大运河。</p>

()第十军主力从1月日开始行动,一部从鞠湖方向进入南京之背后,以主力击溃当地之华夏军队,然后进至溧水附近。此时须特别注意对杭州方向的警戒。</p>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进攻南京的日军兵分三路开始追击溃逃的华夏军队。他们的进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1月日,松井石根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天气特别好,天上有星星,是雪后大晴,受令进攻南京的部队凌晨一个个如猛虎出发了。9时,前线发来电报,说部队行军如脱缰之野马,步兵每小时强行军0里。行军队伍中,还常常混进从上海战役中败退下的华夏兵,直到天亮才发现。”</p>

上海派遣军以第九师团在前,第三师团随后,1月日已到达金坛以西的薛埠,之后经茅山、天王寺、二圣桥、句容、土桥向前追击,1月5日到达南京东南方向的淳化镇,抵达华夏守军第七十四师的防御阵地前。</p>

第九师团一部横渡太湖,在宜兴登陆后也到达淳化镇。第十一师团的天谷支队,由常州经镇江渡过长江,占领扬州地区,控制了江北大运河。因华夏守军1月6日将防守镇江的部队全部集中到南京,该敌于当日即占领了镇江。</p>

因渡江的船只尚未到达,延至1日才开始渡江。敌上陆后即向扬州进攻,遭到守军常恩多一一一师所属部队的猛烈抗击,伤亡很大,于14日占领了扬州,15日占领了仙女庙。之后经某泉、大仪、仁和街,于1月4日占领了天长;以第十三师团主力由镇江渡江后经仪征、六合向西进攻占领滁县,遮断津浦铁路,配合进攻南京。该师团于1月8日派出由二十六旅团长沼田德重率步兵三个大队、炮兵一个大队,由江阴渡过长江,占领了靖江。主力则从江阴、常州、奔牛、魏村、孟城、埤城,于11日到达镇江。15日渡江之后即沿仪征、六合、大英集、水口镇攻击前进,1月0日占领了滁县;以第十六师团从句容攻向以西的汤山、马群,然后进至南京以北地区,准备从ZY门两侧攻击南京城。</p>

该师团于1月5日突破了句容的南京守军第二军团四十一师的防御地区后,于9日抵达麒麟门和苍波门附近;以第一一四师团从溧阳进攻溧水,经秣陵关接近南京,准备从华夏门进攻南京。1月5日午后,他们抵达铁心桥,6日抵达雨花台。第二天,谷寿夫的第六师团也抵达雨花台。第十八师团及第九旅团从苏州经广德、郎溪,到达江宁镇,发现长江中有华夏军队西撤,他们便改道向芜湖前进,留一部控制了长江两岸,主力向南京华夏门开进。第九旅团在当涂渡江奇袭,经乌江、桥林、高旺,插到与南京隔江相望的浦口。</p>

从1月6日起,南京被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舰艇和一层又一层的步兵重重包围了。</p>

古城南京陷入魔爪已是成必然。</p>

1月7日凌晨,蒋光头的飞机飞走以后不久,天一大亮,涂着血红的太阳旗的日军飞机就出现在南京上空,一时间南京城炸弹横飞,火光冲天。敌机越来越猛烈的轰炸告诉人们,一场血战就要来临了。</p>

唐生智的卫戍司令长官部就设在他自己百子亭的公馆里。昔日幽静的公馆现在充满了战时气氛,院子里挖了许多防空洞,四五门高射炮的炮口黑洞洞的直指天空。</p>

白天,敌机整日狂轰滥炸,唐公馆的高射炮和全城各点的高炮一样不停地对空射击。长官部官兵简直分不清哪是炮声哪是炸弹爆炸声。人人都在紧张忙碌,大战来临之前的工作千头万绪,谁也顾不上管头上的敌机了。</p>

突然一声巨响,震得整个公馆都似乎跳了起来。一颗炸弹不偏不倚落在公馆的房顶上,把一间办公室炸坏了一个角。幸好没伤着人。历经战阵的官兵们知道,这是敌机盲目投弹,大家并不惊慌,收拾一下又继续埋头工作。</p>

日军飞机一般都是天一亮就来,一拨接一拨地狂轰滥炸,直到天黑以前才离去。</p>

1月8日晚上11时左右,夜空中突然响起了凄厉的警报,警报声还没落,就听见日机的轰呜,紧接着就响起了炸弹爆炸声。正在彻夜工作的长官部官兵们觉得这次轰炸有点儿不对劲,炸弹接二连三准确地落在唐公馆的周伺,巨大的爆炸声把玻璃震得粉碎,桌上的物品在空中乱飞。敌机扔完炸弹走了,不一会儿,几架飞机又接连在公馆附近上空盘旋侦察。</p>

参谋处第一科科长谭道平立即向仍在若无其事伏案工作的唐生智报告:“长官,我们的办公地点被日机发现了。”</p>

唐生智抬起头来脸不变色地道:一我不能为日本的几颗炸弹搬出这屋子。如嫌办公狭窄,你们可以迁移到铁道部地下室去办公。我不能离开这里。罗卓英、刘兴两位副长官和我留在此地好了。”</p>

于是,第二天,长官部大部分人员就都迁到铁道部地下室办公了。唐生智却仍然留在公馆里。</p>

外围阵地已经和日军接上了火。南京城内都可以远远地听到激烈的枪炮声。</p>

南京附近的外围工事,战前就已经由参谋部城塞组在外围沿大胜关——牛首山一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构筑有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没有轻重机枪掩体和观察所、指挥所、掩蔽部。淞沪会战开始后,日军侵略华夏的野心毕露。</p>

于是,蒋光头赶紧责成南京警备司令部拟定南京防御计划,以备万一。</p>

南京管备司令由宪兵司令谷正伦兼任。司令部没几个人,手底下实际能够指挥的只有两个宪兵团。接受任务以后,就以决战防御的目的,选定原参谋本部城塞组既设永久工事一线作为主阵地,也就是外围阵地。</p>

以雨花台、紫金山、银孔山、杨坊山、红土山、幕府山、乌龙山一线作为预备阵地,也称为复廊阵地。计划使用的兵力为5个军,其中一线阵地为个军,预备队1个军,江北岸浦口1个军,总兵力为5个军共15个师。</p>

这个计划经过军委会执行部请示大本营核准后,即由南京警备司令部制定阵地编成、火力配置及工事构筑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才发现原来参谋本部城塞组构筑的既设永久工事,大部分根本没按纵深配备和侧射、斜射的火网要求构筑的。</p>

工事位置未注意隐蔽,大都选在山顶部或棱线部分,也没有一个阵地编成计划和要图,仅有一个工事位置图供参考。</p>

“他.妈.的,参谋部这帮家伙简直是白痴!”警备司令部的参谋们气得大骂不止。没办法,这些花费巨大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成了摆设。除部分工事可作为观测、指挥所使用外,大多数都用不上,只好重新选定位置,另行构筑。</p>

但参谋处人手太少,派不出人到现地普遍侦察,只由主管作战的参谋凭着五万分之一的地图标定位置。结果,这个事关南京存亡的南京防御计划中的阵地编成和火力配置,成了名符其实的纸上谈兵。</p>

10月份,南京警备司令部改编为首都警卫军,谷正伦任军长,但是人员编制依旧,只是由军校分来几个毕业生到司令部担任绘图和兵力登记等工作。</p>

南京防御计划虽已制定出来了,但大本营并未指派防守使用的部队。结果,谷正伦的首都警卫军实际上是个空架子。南京城决战迫在眉睫的时候,谷正伦突然向蒋光头请求辞去首都警卫军军长的职务,原因是他的老.毛病胃溃疡又犯了。</p>

结果,谷正伦带着他的宪兵司令部一起撤退到湖南去“养病”了。原警卫军司令部参谋处人员编入了卫戍司令长官部。</p>

唐生智在决战前夕,把参谋等一干人召集起来,和大家推心置腹地道:“谷司令有病到后方休养,防守南京的任务,只好由我承担起来了。我是统帅,守土有责,决心与南京共存亡。南京失守,我亦不生。你们是幕僚,和我所处地位不同,我不要求你们和我一道牺牲,万一城破,你们到时候还可以突围出去。我只要求你们在我活着的时候,坚持工作到底。”</p>

唐生智的讲话声音虽然很低,却字字沉重,幕僚们听得真真切切。</p>

“长官,我们愿和你一起战斗到底!”</p>

唐生智和部下们的眼睛都湿润了。</p>

南京外围阵地的战况很糟,纸上谈兵的阵地编成和火力配宜加上仓促修筑,其作战效用大打折扣,加上外围阵地的守军多是从上海败退的残缺部队,老兵很少,新兵大都尚未受过训练,战斗力很差。有的新兵刚刚学会放枪没两天就上了战场,手榴弹不拉火就扔了出去,要不就是扔在阵地上,反倒炸伤了自己人。</p>

但是守军们仍然顽强抵抗,最后终于不支。</p>

到1月8日,日军攻破了外围阵地,直扑南京近郊,古城的城墙已经遥遥在望了。</p>

唐生智急命部队退守复廊阵地。伺时把部队重新部署:右侧支队,固守板桥镇大山一线;第74军的第51师、第58师固守牛首一带据点和河定桥一线;</p>

第88师固守雨花台;第71军的第87师固守河定桥至孩子里江南铁路北一线;教导总队固守紫金山。</p>

第军团守杨坊山及乌龙山一线及乌龙山要塞;</p>

第6师固守红山、幕府山一带;</p>

第66军至大水关附近集结待命;</p>

第8军的第156师及第6师一个团在青龙山、龙王山一线掩护撤退。又命在镇江的第10师、第11师向南京急进。</p>

</p>

10几个师10多万人马齐集南京。除挹江门外,南京城门都紧闭,并用多层沙袋加固城门工事,守城部队严阵以待。华夏军队在南京城四周收拢成一只巨大的拳头,就等着日军往这只铁拳上撞了。</p>

1月9日,南京复廊战正式开始。清晨,六七十架日机掩护着地面部队向华夏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日军的炮弹炸弹铺天盖地在华夏守军阵地和南京城内外炸响。</p>

日军的一架飞机飞临南京城上空,盘旋一圈以后,投下了一包东西。奇怪,这东西落地以后并没炸,守城士兵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空投袋,上书“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收”。于是,赶紧送交司令长官部。</p>

唐生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投降劝告书”几个大字。下面写道: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一利。惟江宁之地乃中部古城、民.国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猬集,颇具东亚文化精髓之感。日军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华夏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至于东亚文化,尤存保护之热心。</p>

贵军苟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p>

烬,10年经营终成泡沫。故本司令官代表日军奉劝贵军,当和平开放南京城,然后按下办法处置。大日本陆军总司令官松井石根</p>

对本劝告的答复,当于1月10日正牛交至中山路句容道上的步哨线。若贵军派遣代表司令官的责任者时,本司令官亦准备派代表在该处于贵方签订有关南京城接收问题的必要协定。如果在上述指定时间内得不到任何</p>

答复,日军不得已将开始对南京城的进攻。</p>

唐生智看罢冷笑一声,把劝降书撕得粉碎:“传我的命令,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各部队要与阵地共存亡,擅自撤退者按连坐法严惩不怠!”</p>

日军劝降不成,恼羞成怒,向南京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一时间,南京城外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天昏地暗,日月无光。10万华夏军队与强大的日军展开了抗战以来绝无仅有的殊死搏斗。</p>

城外,两军厮杀,血流成河。城内,唐生智沉着镇定,一如平日。</p>

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唐生智照例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侍从身背大暖瓶,手捧茶壶和三炮台跟在后面服侍。每隔几分钟,唐生智就要用热毛巾擦擦脸,轻轻地品一口香茗,然后又不紧不慢地吐出一串串烟圈,那副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的模样,仿佛这场血战根本就没有发生。(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