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2 / 2)

占领东枝仅仅一天,新的命令又来了,戴安澜来不及休整,只得率领第00师尾追北进的日军,想跟第56师团抢时间,防御腊戍。</p>

4月5日,渡边正夫的部队赶到腊戍附近,完成了对腊戍的钳行合围。</p>

腊戍危急,参谋团团长林蔚对杜聿明以兄弟的口气发来商请电:“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p>

杜聿明原本就不同意史迪威的“保卫曼德勒”计划,立即按参谋团的指示准备调集部队,这时罗卓英连续三道电令也来到杜聿明的军部。</p>

三道金牌,只是一个命令:除戴安澜第00师追击北进,军部与军直属部队即向西线曼德勒方向集结。这么强硬的命令谁敢违抗?连参谋团都改了口气,让杜聿明遵远征军司令部之令行动,杜只得率部向曼德勒方向前进。</p>

其实这也是史迪威的一场豪赌,他以为远征军强大的中线攻势会减弱日军对东线腊戍的进攻,但他太低估了日本人的实力。</p>

由于华夏当局严密封锁了缅甸战败的消息,因此国内民众仍然被蒙在鼓里,报纸天天都在报道记者发自前线的“胜利”消息。</p>

只有一份《云南日报》在不显眼的位置上,刊登了一则记者发自畹町的快讯。寥寥数字,称“我军与敌在腊戍激战”。对国内多数既无军事常识又无地理知识的人来说,这则快讯很容易被忽略,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有识之士才会蓦然觉察形势不妙:既然缅战连连告捷,为什么远征军却在家门口与敌人发生激战呢?</p>

等到腊戍失守,华夏境内一片恐慌,滇缅公路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成团成营从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紧急疏散的ZF机关和老百姓,扶老携幼的缅甸华侨和难民,组成了一支规模空前的逃难大军。无数汽车、牛车、马车和手推车充塞道路,人流与车流混杂,一齐浩浩荡荡向内地转移。不久,滇缅公路沿线又开始销毁来不及运走的美援物资,一时间火光冲天,远远近近的爆炸声不绝于耳。</p>

没想到日军进军速度飞快,5月上旬,便有快速部队000人越过国境,以10辆坦克攻陷畹町,接着再占遮放、芒市、龙陵县城。惊慌失措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眼看敌人将至,竟然下令炸毁一连坦克堵塞公路,以期迟滞敌人的行动。结果日军只花了两小时就清除路障继续前进。</p>

滇缅公路地形极为险要,易守难攻。然而华夏境内却出人意料的混乱和空虚,这使日本人大大松了一口气。畹町沿线本来有远征军总预备队张轸的第66军两个师,却被这支000人的日军队伍在4天之内一连撵了00公里,这个战绩可以算得上华夏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p>

日军进攻速度之快,推进之顺利,不仅出乎华夏人的意料,甚至大大超过日本人的估计,当日本人的车队开进芒市街上时,站在街心的交通警察还在一个劲地打手势,只是后来突然发现不对头,这才逃得无影无踪。</p>

胜利鼓舞了势如破竹的日本人。信心百倍的饭田祥二郎决心再接再厉,创造一个把日本坦克开到华夏境内“任何可能到达之地区”的奇迹。他确信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进军,横亘在他面前的壁障只有一个,那就是举世闻名的怒江天堑。</p>

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大桥叫做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位于滇缅公路(华夏段)600公里处。民.国二十五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吊桥全长05米,跨径190米,由17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7吨。</p>

194年5月,缅甸前线风声日紧。从西岸涌来的败兵和难民队伍骤增,人们带来的全是坏消息,大桥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从畹町撤往昆明,途经惠通桥,给大桥留下一个排。他授权排长刘汉接管大桥,一旦情况紧急立即炸桥。</p>

接着几天形势更趋紧张,西岸的盘山公路上,等待过桥的车流和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直到一个坏消息传来:日本人的坦克已经开进了芒市。</p>

整整一晚上,刘汉没有睡觉,芒市距离惠通桥不到100公里,日本人只需半天功夫就能把坦克开到江边来。</p>

好在惠通桥是天险,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汉命令战士提前在桥上装好炸药,把守桥头,严防日本便衣混过桥来。采取完措施,心头才稍稍觉得稳当。但是,他还是不放心,于是带着几个士兵亲自到桥头检查过桥行人。</p>

下午二时,一架涂日本旗的飞机反复掠过惠通桥,这只是一架侦察机,既未扫射,亦未投弹。四时,又有三架侦察机掠过。受惊的人群只想快快过桥,拥来挤去,吊桥被压得剧烈摇晃,竟有好几个人被晃下江里去。好不容易恢复了过桥秩序,时间已经临近那个危机四伏的黄昏。</p>

五时许,一辆风尘仆仆的破卡车从保山开到桥头,欲与人流逆行过桥。士兵不许,令其返回。车主与守卫士兵发生了冲突,无意中士兵的枪走火了,骤起的枪声在暮色苍茫的峡谷中引起一连串巨大的回响,数百人难民拥向桥头。</p>

钢索吊桥近在咫尺,过桥车辆人群历历在目。暮色掩护了阴险的日本人,也掩护了他们的紧张与不安——就在这混乱的人流中,夹杂着大量伪装的日本敢死队成员。</p>

西岸的人们只巴望快快过桥,谁也没有觉察到一个巨大的阴谋已经悄悄*近。</p>

如果枪响的时间再往后延迟几分钟,许多华夏战士就将永远地留在惠通大桥,日本军队就会像神兵天降一样出现在桥头,然后占领这座通往胜利的战略要道。</p>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桥头骤起的枪声不仅震惊了西岸的难民,同时也扯断了日本人内心绷紧的神经。</p>

日本指挥官仅凭着军人的直觉,就以为有人暴露目标,敌人已经戒备,于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和犹豫的情况下,就下令敢死队冲锋。一时间怒江西岸枪声大作,飞蝗般的子弹将桥头的刘排长他们打得晕头转向,中弹的人们好像下饺子一样纷纷坠入江中。</p>

刘汉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打蒙了几秒钟,他仔细倾听凶猛的机枪子弹带着呼啸声从头顶掠过,心里充满恐惧和绝望。但是他很快恢复了理智。当他判断出日本人还没有过桥时,他立刻下令点燃导火索,一溜淡蓝色火花嗤嗤响着,像一条扭动的小青蛇迅疾地向大桥爬去。</p>

日本人意识到情况不妙,冲在前面的敢死队员全部都端着刺刀奋不顾身往桥上冲,但是他们的步伐毕竟慢了。</p>

当日本便衣刚刚踏上大桥桥面,一个无比壮观的景象便在他们面前猛然展现开来。一个橙黄色的大火球从桥头轰然升起,耀眼的弧光和迸射的火焰将峡谷和大江映得雪亮。</p>

紧接着巨大爆炸和猛烈的气浪将吊桥高高抛起,然后像一架破碎的玩具那样慢慢跌落下来,坠入黑沉沉的峡谷。高大的桥柱也被摇撼得站立不住,像喝多了酒的醉汉一样慢慢栽进江水里,激起高高的水柱。</p>

他们面前隔着一条宽阔的大江,一道峡窄的吊桥,一段无法逾越又无法缩短的距离。心如刀绞的日本人眼睁睁看着奇迹从他们面前消失,江水无情地挡住去路,只好把仇恨和怒火发泄在尚未过江的华夏老百姓身上。</p>

一连数日,西岸枪声不断,日军大开杀戒,滥杀华夏难民成千上万。</p>

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5军军长,此刻的心情可谓相当悲凉:这是打的什么破仗?同古之战坐失良机,本来有机会狠狠灭了鬼子一个师团,偏偏英国人不配合;到曼德勒会战,本来计划很好,结果又出了岔子!更扯淡的是,己方的侦察工作一团糟,连日军第56师团几万人迅速穿过东线封了咱们的后路,居然也没能发现!没有空中支援,咱们都像瞎子一样!</p>

现在,“缅甸战区总指挥”史迪威又屡屡电令远征军撤往印度。而远在重庆的蒋光头却电询杜聿明:“如果撤回国,你有没有把握?”</p>

杜聿明能怎么回答呢?校长的为人他是很清楚的,只要服从他的命令,即便是打了败仗也不要紧,如果稍有违抗,那么很可能被丢给一张冷板凳。杜聿明丝毫不敢忤逆,只得老实回电:“已令第5军余韶部抢占密支.那,渴望成功。”</p>

当然,这只是“渴望成功”,如果日本人在余韶之前抢占了密支.那,那么第5军最后的回国之路也将被堵死,那么他将往何处立足?难道真的到印度去,做英国人的难民?</p>

突然,空袭警报响了。</p>

吉普车猛地转向路边一片丛林,杜聿明的头撞在车窗上,痛得直咧嘴。很快空中传来飞机呼啸和机枪扫射声。三架“零式”飞机在公路上空追逐车辆和人群,来不及隐蔽的士兵好像割禾一样纷纷栽倒。</p>

当队伍重新聚拢,公路上增加了许多横七竖八的死尸和打坏的车辆,人们小心地绕开障碍物默默行进,表情麻木,脸色沮丧。</p>

杜聿明突然大光其火。他派人找来第96师师长余韶,命令他立即清除路障,掩埋所有的尸体。</p>

前方出现一个小镇,一块红白相间的路标牌醒目地立在路边,用英文写着:因多。</p>

这是缅甸通往印度的最后一个岔路口。</p>

空中又传来飞机马达声,一架涂了红膏药的侦察机盘旋几圈就飞走了。这说明日本人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华夏军队的动向。与此相比,华夏人对敌人动静却知之甚少。</p>

为何不见盟国的飞机呢?华夏远征军彻底被美国人和英国人坑了!</p>

早在远征军出国前,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让驻缅英军完美撤往印度,便致函蒋光头:“敝国已向美订制飞机100架,到时候分配于贵国。期其能发生良好之效果也。”后来英方食言,这批飞机全部用在了北非战场。</p>

后来“缅甸盟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到缅甸上任,也允诺蒋光头,数星期后将有4架飞机投入缅甸战场,给华夏远征军以空中配合——负责侦察与作战任务。但直到缅甸战场全面崩溃时都不见踪影,而日军投入战场的飞机数量已经达到400多架。</p>

蒋光头被骗了,其实那时候英国在地中海的空军基地——马耳他,已经被德军彻底摧毁,而北非战场上,隆美尔一路狂飙,英国人知道缅甸战场上华夏远征军能顶一段时间,但北非却没人帮他们,因此他们集中力量投入北非。</p>

华夏远征军在后撤的途中,根本无法取得空中援助,蒋光头也很恼火——那可是他的心头肉啊,蒋夫人致电美国总统行政助理居礼,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贵国将飞机拨走,以防护印度东北之被侵、及防免英国远东空军之被毁灭。委座闻此建议,不胜震怒,尤其要求总统立即加派飞机00架,以助华夏远征军……”</p>

美国置若罔闻,后来干脆将正在印度集结、原定支援缅甸作战的美国第10航空队紧急向地中海转移,这时华夏远征军各部尚在作艰苦卓绝之撤退——由于英美在二战中“先欧后亚”的战略,当北非出现危机时,英美两国先后把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飞机全部调往地中海,致使我远征军作战失去空中掩护。</p>

以上因素,导致了杜聿明的第5军一路被日本飞机追着轰炸,狼狈后撤。(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