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瓶颈期(1 / 2)

 没错,这就是王五处理的结果。</p>

那夜在红楼地下室豪华套间,王五说自己是龚成。</p>

之所以这么明目张胆地说,是因为王五调查过了,黑哥们智商普遍不高,论坛上说很好糊弄。</p>

事实证明,真的很好糊弄,不过黑哥也挺会说,变着法想弄点好吃好喝和小钱钱。</p>

所以王五顺着他的意思,鹿茸酒、大条牛鞭子、火烧羊腰子之类的不停上,可怜的小黑本来火气就旺,这一下火上浇油了属于是,不犯错误才叫奇怪。</p>

手段很温和,结果也很好。</p>

还干净。</p>

唯一的问题是黑人说的那些话,给王五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p>

没多久,王五以联系到了老黑家人为由,从警局拿到黑特派员的行李物品。</p>

又一部手机到手。</p>

也就在这段时间,王五派出去的人陆陆续续回来的。</p>

其中有那么十几个没有任何成果,但其他人的收获都不错,几个带着模块设计备份图纸的,几个带着合作合同的,还有三个人竟然带回几条淘汰生产线!</p>

现在这年代,国外的淘汰货在华夏就是先进东西,华夏工厂的淘汰货,那就是垃圾中的战斗机,烂得起飞。</p>

但就这烂到飞起的东西,扔在王五集团也是宝贵的技术积累。</p>

至此,原大风厂的职工们终于有活可做了——翻新这些手机模块生产线,随后改造。</p>

五月底,在几位高技术人才的引领下,王五集团的第一条生产车间建立完毕,唯一的产品是手机听筒模块。</p>

虽然这个听筒的体积比市面上等价的竞品稍微大了一号,但胜在质量稳定,比竞品耐用得多。</p>

一堆销售人员洒出去,很快订单就来了,几个国产品牌表示在低端机上可以使用这个模块。</p>

随后,龚成大笔一挥,在合资厂的地皮上修建一个车间,并注册“手机听筒模块生产厂”,员工全部从王五集团内部抽调。</p>

集团总部,也就是原大风厂这里建立一条相同的生产线,就是听筒模块的改进研发基地了,前期负责改进生产线项目的技术员们也调了过去,持续改进生产工艺。</p>

当然,三条生产线上的一切零配件、一切机械,几乎都是王五集团自产。</p>

机加工大厂的底子很足,复刻这种小生产线不要太简单。</p>

六月中旬,手机话筒模块和扬声器模块生产线先后试生产成功,龚成同样在合资厂区划出地盘,建立生产线,在老厂区同样搭建一条研发用生产线。</p>

研发车间的高科技人才们一直在持续改进所有产品。</p>

龚成很贴心地给这些人加了工资,并鼓励他们呼朋引伴……很快又有十几名人才来投。</p>

龚成的计划是,将原大风厂作为王五集团管理层总部和研发中心,机加工车间也留了下来,用来复制、制造各种生产线;合资厂所在的地盘上修建新厂,也就是手机各个模块的生产厂。</p>

然而龚成低估了手机模块的数量和这些生产厂所需用地。</p>

这才三个最基本的模块生产厂已经占去合资厂一半的地皮……于是龚成做了个新的决定——从官府那里又要来一大片地,建立“王五集团高科技园区。”</p>

等合资厂的地盘全部使用后,其余模块生产线就放在科技园区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