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都在等这么一个人:</p>
他懂你的欲言又止,会包容你的患得患失。</p>
你低头不语时,他懂你的沉默和悲伤;</p>
你开怀大笑时,他愿意守护你的孩子气。</p>
能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陪伴,在你受挫的时候给你鼓励,会让你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p>
3月31日,杭州机场,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穿越人海,在雨中紧紧牵住了彼此的手。</p>
这一幕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p>
这两位老人,一位名叫李兰娟,一早就在机场撑伞等候她的,是她的丈夫郑树森院士。</p>
看到飞机降落,郑院士特意戴上了眼镜,想第一时间看清凯旋归来的妻子。</p>
这是战疫58天后,两位老人阔别已久的重逢。</p>
郑树森曾经也“吐槽”过妻子李兰娟:</p>
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p>
今年除夕夜,李兰娟院士在北京参加完相关会议,晚上9点多才从北京返回杭州的家,今年这唯一一顿年夜饭也由丈夫代劳了。</p>
非典、H7N9禽流感爆发时,郑树森曾经两次把妻子送上“战场”。</p>
2020年****爆发,郑树森仍然支持妻子主动奔赴前线的决定。</p>
三次把妻子送入险境,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勇气。</p>
要说不担心,不害怕,怎么可能呢?</p>
但那是你的工作,也是你的使命,我必须支持你配合你。</p>
你要奔赴一线抗击疫情,我就用心做好饭菜为你践行。</p>
其实不只是郑树森懂李兰娟,李兰娟同样也十分理解丈夫,他们互相懂得,互相欣赏。</p>
很多人都知道郑树森曾被称为“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是我国器官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却不知道他曾经有过一段被妻子“包养”的经历。</p>
郑树森40岁左右的时候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后又去香港攻读博士后。</p>
李兰娟也一直支持丈夫,那段时间,她用自己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p>
期间公公得了重病,她带着两个孩子跑回老家,悉心照料病中的老人。</p>
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他。</p>
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回答:</p>
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扶持、相互理解。</p>
理解和爱,从来都是相互的。</p>
就像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里说的那样:</p>
最好的感情,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p>
我们这一生,大约会遇到2920万人,大部分人都只会跟我们擦肩而过。</p>
有些人会跟你有瞬间的交集,短暂的交心,但真正懂你的人,其实寥寥。</p>
最幸运的,莫过于在千万人中,遇一知己。</p>
就像那句话说的:</p>
简单的喜欢,最长远;</p>
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p>
懂你的人,最温暖。</p>
懂,不是一个字,而是一颗心。</p>
一个简单的眼神,一个肯定的鼓励,一次温暖的陪伴,就足以让人充满力量。</p>
余生,跟懂你的人在一起吧。</p>
愿你难过的时候,有人倾诉。</p>
快乐的时候,有人分享。</p>
- E N D -</p>